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平西根据地的位置,就在北平城外几十里地的地方。

但是,现在鬼子对这支插入他们胸口的钢刀一样的抗日根据地恨得要死,这一次扫荡就是决心要把平西根据地彻底消灭,他们集中了大量的部队,在原来根据地的范围内反复游荡,寻找八路军的主力进行决战。

这样,鬼子不知道八路军的位置,八路军也同样不知道鬼子的位置,双方的行动都是盲目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会遇到对方。

鬼子遇到了八路军,当然是高兴的,这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是要进北平的沈擒龙他们要是在路上遇到了鬼子,那可就惨了。

这样的困难,决定了沈擒龙他们在路上的时候必须小心,随时要注意四周的风吹草动,以便随时能够隐蔽起来,躲避鬼子的攻击。

弄到**的任务非常紧急,甚至可以说,早一天弄到**,就能早一天把这些侵入根据地的日军赶走,早一天过上太平的日子,所以,沈擒龙他们在路上停留、躲藏的可能性是绝对不存在的,必须一边躲开鬼子,一边赶路。

这次任务,确切地说是以沈擒龙为主体,手枪队的一个小队协助他执行。

来帮助他的就是他见过的小队长高队长的小队。

****在中**队里,手枪队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队。

由于驳壳枪可以半自动发射,容弹量也比步枪多一倍,填补了步枪与机枪之间的火力空白,增大了近战时的自动火力。

从军到旅的各级长官,身边都有人数不等的卫队跟随,而卫队的装备则毫无例外的是驳壳枪。因此,军官的卫队也称手枪队。每到战斗的关键时刻,手枪队便成为突击的王牌。

中原大战之前,西北军还曾编有手枪旅,几千人的部队,部以手枪作为装备,这是在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

据一些曾参加抗日战争的前国民党军人回忆,中**队的近战火力密集度较日军为强,其实这就得益于驳壳枪的大量配备。

中国的军事斗争,自古就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奇”与“正”的利用上,中国更注重以奇制胜。到了二十世纪,包括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在内的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多数是非常规战争。

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以前所进行的战争,游击战就更是主要的作战样式。化装奇袭、伏击、村落战、地道战、挑帘战等小部队的作战行动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要战法,在重武器与自动火器严重不足和重视轻装机动的游击队中,驳壳枪便成了游击队员得心应手的最好伙伴。

在抗战中,很多国民党的敌后便衣队,用20响驳壳枪采用自动射击的方式,在近距离一梭子扫射过去,连续击倒数个日军之后火速撤离现场,而受到突袭的日军往往还惊魂不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东史郎日记》记载,东史郎的战友和便衣交手过多次,每次都是日军军覆没,除了两、三个的日军散兵被杀以外,还有一次五十名日军被杀四十多人的事情。东史郎他们在中国始终处于恐惧中。

而**从红军时期的上个世纪30年代就组织手枪队、便衣队,到了八路军时期,手枪队从事的政治任务即到敌后群众中进行宣传的工作已经由武工队即武装工作队代替,侦察任务多由侦察连代替。

手枪队更多执行重要的保护任务,对敌方重要人物的清除。手枪队的工作更加具有特种部队的性质。

****沈擒龙他们昼夜兼行,朝北平快速前进。

这些手枪队队员都穿着黑衣,袖口、衣服下摆都绷得很紧,脚下是轻便的布鞋,身收拾得干净利索,走起路来象是贴着地皮在飞,连一点声音都没有。

沈擒龙虽然是专门练过功夫的,可是跟人家在一起,没走多一会就脚底下拌蒜,“扑通扑通”作响,走路的声音传出老远。

高队长生气地说:“你能不能轻一点,你这么走,二里地以外都能听见,鬼子不用看,听着你这声就跟过来了。”

沈擒龙说:“我这都挺小心了,生怕出声,怎么越想不出声,声就越大呢!”

其他的队员都笑了。

高队长说:“这走路是有窍门的,你得看着点别人怎么走路。”

沈擒龙可生气了:“深更半夜的,又没有路灯,我看得见别人走路吗?”

旁边的队员又笑了起来。

高队长叹了一口气:“得了,还是我教你吧!”

沈擒龙这才学会了在黑夜中行动不发出声音的技术。

原来这八路军的行动神出鬼没,也是在战斗中掌握了很多秘诀的。

但是,这样沈擒龙还是跟不上别人的行军速度,差不多的时候,就得让别人架着走。

到了快到北平边上的时候,高队长他们从一个为他们工作的“堡垒户”那儿把自行车取了出来,沈擒龙这才轻松起来,跟着队伍到了北平。

****其他队员都在城外隐蔽起来,只有沈擒龙和两个人从西直门进了北平。

在沈擒龙他们出来之前,他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整个方案是沈擒龙提出的主体计划,高队长和邓华又指出了几个重要的漏洞,进行了补充,按照鬼子的行动特点把鬼子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