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知不觉中,莫连山来到崔琰家已有一月,音波功已经修炼出不俗的实力。

是时候入仕了。

先从袁绍这里开始,近距离看看袁绍作为君主的为人,是否是后世闻名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三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是先入仕袁绍处,后觉袁绍并非明主而转头他处。

荀彧和郭嘉以及许攸!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割据。在这段期间,众多能人志士成为了各大割据势力追逐的对象,而在这之中,谋士的地位逐渐提升,名声在外的谋士几乎是所有势力争夺的目标,其中北方割据军阀袁绍就是追逐谋士的势力之一。

袁绍出生于汝南袁氏,家世显赫,再加上他为守孝六年未入仕,名声极佳。在家世与声望的支撑下,加上他“卑辞厚币”,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在起势之初得到了不少谋士的支持。

只可惜袁绍好谋寡断,这些谋士们跟随袁绍的时日一长,就逐渐了解到他的为人,知道其不能成就大事,于是逐渐有人离开袁绍帐下,转投其他势力。

在这之中,有三人名声最响,而其中一人以一个遗计让曹操平定了辽东,人称他为鬼才郭嘉,一人则间接让袁绍丧命,也就是让曹操赤脚相迎的许攸。

首先弃袁绍而投曹操的是荀彧。荀彧自幼就聪慧过人,才学出众。但他身为荀家家主后,深知光有名望无法让自己的家族在乱世中存活,于是他来到冀州,投靠了袁绍。

而袁绍也素闻荀彧大名,当时对荀彧敬如上宾,十分尊重。只不过荀彧识人眼光独到,他看出袁绍无法成就大事,就此改投明主,入了曹操帐下。

而那时的曹操在讨伐董卓时战败,正缺兵少将的用人之际,为了东山再起,曹操甚至厚着脸皮,在袁家的地盘扬州上招募士兵,后来还靠着袁绍当上了东郡太守。

可以说,此时的荀彧就看出了曹操的与众不同,并毅然决然的投奔而来,可见荀彧的决心之大。

正处于事业低谷期的曹操看到名士荀彧来投,自然十分高兴,不停的说荀彧是他的张良。由于此时曹操正需要发展,他见荀彧识人能力极强,就让荀彧帮忙,为他举荐人才。而荀彧也很有意思,不仅自己从袁绍那里跑了过来,还在过来之后直接挖袁绍的墙角,将谋士郭嘉挖了过来。

如果说放走了不世出的大才荀彧是袁绍的失误,那让郭嘉离自己而去就真的是袁绍有眼无珠了。

那时在袁绍手下未能得到重用的郭嘉,正郁郁寡欢,收到了来自荀彧的邀请,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跑了过来。或许是袁绍确实觉得自己手下谋士众多,郭嘉也没什么实力,于是任由郭嘉离去。

就这样,郭嘉与曹操见面了。曹操最开始故意与郭嘉谈论天下大势,就是为了看看郭嘉是否如荀彧所说乃当世英才。

而这次交谈后,曹操顿时觉得相见恨晚,当即将郭嘉任命为军师祭酒,心中更是将其视为知己。

就这样,荀彧与郭嘉就在曹操手下成就了一番事业。虽说郭嘉英年早逝,但他能在死前留下遗计,帮助曹操安定辽东,一举统一北方,可见鬼才之称并非浪得虚名。

如果说袁绍没留住荀彧与郭嘉是他的失误,但他没有留住许攸,让他自己最终被曹操击败而身死,可以说是袁绍最大的失败了。

许攸这个人虽然恃才傲物,为人贪财,常常口出狂言,但却是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他本与袁绍和曹操都是好友,后来出仕袁绍,却因为贪财被袁绍部下的官员处罚。许攸一怒之下,当即背弃袁绍,投奔了曹操。

曹操得知许攸过来,鞋都没穿旧跑出来相迎,可见当时曹操心中是有多么高兴。而许攸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作为一个接触过袁绍势力核心事件的谋士,许攸不仅将乌巢存放着大量粮草的事情告诉了曹操,更是为曹操制定好了作战方针,出奇兵袭击乌巢,让袁绍粮草告竭。

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一度要战败的情况下强势逆袭,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而袁绍也因为战争的失利而一病不起,最终身死。

袁绍不识手下人才,更因为自己的性格而导致人才流失。可以说,袁绍最终兵败身死,也只是他的咎由自取。

关于许攸投靠曹操有三种说法,一是贪财得不到满足;二是许攸的建议不被袁绍同意;三是许攸家人犯法。

其实这三种说法并不矛盾,尤其是是贪财得不到满足与家人犯法还可能存在联系,毕竟犯法的动机可能就是为了求财。不过莫连山觉得,许攸贪财这一点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许攸有侠名。

原剧中已经记载得很清楚了,许攸贪财不被满足,还会有什么疑问呢?从常理上来说,如果袁绍不能满足许攸,为什么许攸一定要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脱离袁绍呢?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袁绍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都要强于曹操。可见家人犯法才是许攸投靠曹操的最直接的原因。

光是这些还不足以质疑许攸贪财的说法。主要还是许攸有侠名这一点。

众人都知道,许攸、曹操、袁绍这三个人曾经的关系比较亲密。按照当时的地位来看,应该是以袁绍为核心。为了在仕途上更加顺利,袁绍长期做养名的活动,结交名士,结庐自居。

《英雄记》中记载:“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像曹操、许攸这样人,都是“有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