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途集团成立后,因为集团业务板块和框架特别庞大,各版块关联公司注册就用了好长时间,其整体的方向并未改变,仍然立足于冷链业务和现场渠道,借此基础发展冷链后市场,通过覆盖、etc、数据服务、金融、保险、园区等领域,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外宣称会加快攻占的能源资源领域建设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后续还打算进军物流地产,甚至商业地产;最终走向国际市常
如上话术,甚是庞大。
但运途也面临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线上交易及支付的难点,涉及税收、发票、传统冷链惯例对抗未来数据化之间的矛盾,一些细节暂难以成行。已上线的在线交易平台,尽管已经实现了单月交易数亿的规模,听起来是个惊人的数量,实则线上交易化仍困难重重。后续会以集团为契机招收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人才,构筑真正的护城河,这就牵扯出了合并后准备开启的一轮最大规模的融资。
另一件大事是运途刚刚成立后的代理董事长李肃,在完成了自己的功能性“角色扮演”后,顺理成章的退回了天使股东的角色当中。正因为有了李肃的业务经验和代理职权,运途看似非常平静的完成了过渡期。实则平静之下暗潮澎湃。如陈光所愿,在李肃卸任的同一时间,干掉了原顺途的ceo汪海洋,自己成为了正式掌管整个运途集团的唯一人选!
合并方案出来时,汪海洋是最先做准备的人,和此前顺途的创始人不同,汪海洋的角色更多是职业经理人,他对于名利的需求是“利在先、名在后”,非常客观冷静地看清了博弈局势。李肃上台后的第一时间,就在做撤收准备,收掉了原顺途零散股东的期权,在合并后转为股份,并顺势在陈光提出交权谈判后立刻出手退出。他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和陈光一样,把运途的事业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只是他需要去做一些事情,并从中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至于事情是什么,那可能是一时一事。就像此前互联网大潮中风光无限的巨头,甚至就如同美拼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也是在分分合合中做大,通常也是强的一方合并弱的一方。在对方接手新业务之后选择离职创业,新项目一定很快就能获得投资人的亲来。对于投资机构来讲,一家公司和创始人,宁可跪着求生,也不要轻易破产或者身败名裂,这点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能全身而退,而且再给这些机构押注你的机会。
所以汪海洋的套现离场,是实打实的创业成功,而非场外观众的被干掉,他不过是此场休矣,来日换场再战。细数运途的历任ceo,汪海洋当之无愧是结果的王者。他和陈光也不过是各取所需。
新一轮的融资立刻提上日程,由andy全面主导。
运途虽江湖地位和声誉响亮,也因为市场期待值过高而估值过高,融资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彼时的资本市场充斥泡沫,但比较分散,大部分机构还没有特别上头的为泡沫买单。尽管顺途能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大家更多是纷纷点头,就是难上牌桌。
陈光听赵孟周表达过很多次,“后市潮和“外挂产业基金”是运途最应该立刻开始做的事情。
此前的两家公司并非划分清晰的一个优势在线上,一个优势在线下,互不合并,而是业务模式高度重合的合并。未来市场清理速度会加快,摆在当中的是一定要站队的问题。尽管陈光的掌局会让事情容易很多,但毕竟两家主体还在分管运营。冷链后市场增值服务模式,在国内的特性是更加分散、原始,是否能够适应标准化、规模化的平台调度,还有待观察。以此标准来看,原顺途的后市场服务模式反而更夯实一些,且符合互联网公司的惯常做法,不过线下规模有瓶颈还是没能完全跑通。优势在于凭条整合了冷链力池,把此前各公司的数据打通构建出了相对齐全的交易诚信体系,最终成为由ai算法主导的交易平台。
至于集团体系外挂的产业基金,也是时候可以开始准备,用以做冷链市场上下游产业的标的投并购业务,还可以引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比如未来要触达的无人冷链、2b数据服务等,都无需运途自己再做事业部,而是通过投并购来完成。
陈光不置可否,他受制于资本但无心于资本,向来对“所有人”都会走的先企后投的路径完全没有兴趣。赵孟周说开球的时机未到,“想去做”和“有必要做”并不冲突。当然他会先于陈光考虑并解决一些顾虑,毕竟陈光始终告诉他要走长路,那么长路上的指路明灯就会格外重要。他告诉陈光,本轮融资过后,运途就会正式准备pre-ipo(上市前),如二级市场稳定,保业务保现金流是最重要的,守城重于攻打。他完全了解陈光的顾虑,其一是基金的战略意义,是否真的会对运途的业务发展起到协同或补充的作用;其二是募资,出资lp(有限合伙人)性质直接影响基金定位;其三是投资方向和阶段,是否定位于2b方向的专项基金,并重注2-3个赛道;其四,也是有些敏感的地方,独立基金和运途集团的财务团队之间的关系,如果外援甲方进入,gp(管理合伙人)团队如何工作,是否会面临运连和顺途合并后无法相融的尴尬局面。
陈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但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