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当时大臣们做不了皇帝,唯一想的就是享受富贵。
福泽子孙。
赵匡胤也有办法,给了他们想要的,并且给了免死铁卷。
以至于大宋自他开始,就定下了不杀功臣的规矩。
还别说,这个规矩保持了一百多年,直到昨天让赵烁给破了。
但是,正是赵匡胤的开明跟大度,这才决定了他当朝时期,大宋风调雨顺,万众一心的格局。
因为当时的大宋官员都认为,赵匡胤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们。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想要平定,那是要实打实的浴血奋战的。
赵匡胤将危险自己一个人扛了,让兄弟们吃香喝辣,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份精神!
这种活脱脱的帝王韭菜,史上真的是第一次见。
而百姓私下里也称宋太祖为韭皇!
当然这都是大宋野史里面笔墨不重的笑谈罢了。
这事就叫杯酒释兵权。
但是大家以为这就结束了,完美了。
赵匡胤身边没了最令他辗转反侧的威胁,可他还不放心。
于是,就发布诏书,定下了很多约束权臣的规矩。
尤其是针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更是采取了兵权分离的管理方式。
以至于宋朝的军队,统帅大多是不懂得打仗的文官。
即便文官想造反也不懂军事,没有指挥作战的才华,最终肯定不是太祖的对手。
再加上,文官管理军队,那些真正能战的将领们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在旁边打酱油。
英雄失去了用武之地,赵匡胤就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至于打仗?
赵匡胤也有办法,专门制作了率军的秘制虎符。
一旦大宋边境或者境内发生了战争,需要出兵干仗的时候。
赵匡胤就在垂拱殿上集结文武百官,尤其是重点钦点几个印象中能打仗、打胜仗的武将。
让武将带兵出战。
无论战争的结果是胜还是败,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武将打完归来之后,必须第一时间把兵权交还给之前管理军队的文官。
然后才能去面见陛下!
与此同时,赵匡胤也照猫画虎把武将约束体系用在了文官身上。
他组建了历史上第一套公务员系统。
沿用的就是特别透明的交叉管理跟互相监督的制度。
思维绝逼的超前。
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道德框架还不允许其发展成熟。
但是在赵匡胤当政时期,硬生生的让官员们接受了。
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这套系统,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负责礼部的官员管理工部。
工部的官员去管理兵部。
兵部的轮换去礼部走走。
户部的再去吏部逛一逛。
吏部的没事做?那好办!
去监督中书省,给个代理丞相做做。
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嘛!
不过这样的缺点,在后世几乎是暴露无遗。
首先从军事层面看,直接决定了后期武将长期见不到士兵。
士兵们也长期见不到他们的主将。
隔着千里,互相歌唱着铁窗泪。
那份心情,谁人能懂?
时间一长,武将更换的节奏也快。
到最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这直接离了大谱。
相当于整个大宋从庙堂的士大夫到基层的布衣老百姓,全部都是临时工。
赵匡胤可以完全不需要顾虑有小团体搞什么蝇营狗苟。
也不害怕有人结党营私,蓄谋造反。
因为政治土壤不允许。
可是……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平日里将军跟士兵八竿子达不到一起的组合,就这么没有默契的组队去前线送人头了。
这就导致,太祖皇帝去世之后。
大宋的对外战争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惨败成绩。
大宋盘踞各地的军镇,战斗力几乎是战五渣的存在。
每次都是边境重要城镇快速陷落。
而大宋想要挽回颜面,每次就得动用镇守京城的禁卫军。
可是禁军本身的职责就是拱卫京畿要塞。
京城不是北上打契丹的骑兵,就是南下去打南蛮的水军,要不就是西进抵御西域军队。
南来北往,从白天走到黑,除了水土不服,还得经常面对不同杀戮风格的敌军。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禁军也接连打败仗。
打到最后,宋朝的皇帝恍恍惚惚的觉得,是不是咱太拉稀了?
要不要对外保持和平大使的姿态?
尽量能磨嘴皮子,就千万别动手。
于是乎,大宋就开始转变思路,变成拿钱砸人了。
这一切都是从太祖跟他弟弟喝醉之后,烛光斧影暴毙之后开始的。
不过太宗皇帝赵光义也是个实干家。
他接受的大宋兵强马壮,国库充盈。
再加上他上位后,朝中传言他得位不正。
所以赵光义也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