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铁骑南下本图吴,

长江千里阻通途。

烈火张天吞赤壁,

东风席卷扫舳舻。

折戟沉沙硝烟散,

战马悲鸣白骨堆。

万丈城防何铸就?

岁岁年华建彰功。

站在未央宫的城头,眺望着东方,李应似乎能拨开重重迷雾。李应在长安接到曹丕称帝的消息,心中不由得诧异,一切似乎都在按照历史的车轮运转,一切又似乎与自己认知的历史不同,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出现,不由得加快了历史的进程。天意弄人,历史的车轮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转了个弯,朝着另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奔流而去。

贾诩左右寻不到李应,知道他八成是在城头之上,于是来到城头果然见到了李应。

李应回头看了一眼贾诩,而后问道:“文和与孤征战二十年,孤却从未问过文和想要什么,今日文和但说无妨,只要孤能办的到的,必定满足文和。”

贾诩闻言,来到李应身边,左手扶在城墙之上,目光眺望着远方,说道:

“一亩青田半亩塘,

青梅煮酒论战堂。

不求诸侯闻达日,

平生所愿草庐旁。”

李应诧异的看着贾诩,说道:“孤记得文和昔日说过,愿追随孤一统天下,也好挣个王侯将相,如今这是怎么了?”

贾诩语重心长的对李应说道:“主公啊,自古以来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激流勇退或许才是臣子之道。”

李应闻言,一把拉住贾诩的手说道:“文和是来请辞的?孤又岂会是那种人,天下未定,文和就要弃孤而去。”

贾诩看着李应,说道:“臣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想要回到家乡颐养天年了,还望晋王应允。”

李应急忙说道:“孤不同意,若无文和,孤不知何时才能一统天下,天下百姓还得多久才能过上太平盛世的日子。”

贾诩闻言,后退一步,而后跪拜在地,大声说道:“晋王心中还有如此志向,臣自当竭尽力,只是眼下曹丕已经在许都称帝了,晋王不进帝位,不是将天下拱手让给曹丕吗?若是如此,老臣再难效忠晋王身旁了。”

李应闻言,愣了一会,而后缓缓说道:“原来文和是为了这事来的。孤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曹丕篡汉位,天下百姓已经千夫所指,孤不想逆民心而为之。”

贾诩说道:“晋王以为臣与华歆孰优孰劣?”

李应说道:“华歆小人怎能与文和相提并论。”

贾诩叹息一声说道:“华歆是小人,可是他劝魏王称帝成功了;臣若是君子,为何臣劝晋王登基,晋王却迟迟不肯采纳。难道臣的眼光还不如华歆吗?”

李应想了许久,而后说道:“好吧,孤同意了,择吉日登基,文和与众大臣去筹备吧。”

贾诩闻言,拱手说道:“诺。”

公元209年,三十五岁的晋王李应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晋”,改年号为“天启”。一颗耀眼的太阳正在西北的华夏大地上冉冉升起,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但是此刻三国并立的局面已经形成:西方的晋国占据着天下半壁江山,是三国疆域最大的国家,可是却并不是人口和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北方的曹氏魏国,占据着天下最富庶的土地,也是治下人口最多的国家,魏帝曹丕野心勃勃,誓要一统天下。

就在曹丕、李应相继建国称帝之后,江东的孙权也遇到了难题。

东吴建业城内,孙权看着文武百官说道:“天下大势已定,李应在长安建晋国,曹丕在许都建魏国。眼下东吴出路在哪,你等可有谋划?”

张昭、张纮、顾雍、骆统、薛宗、严畯、虞翻、诸葛瑾、陆绩、张温等一干文臣劝孙权登基称帝,孙权默不作声。

却在此时,陆逊拱手向前说道:“主公以为吴国比之魏、晋两国实力如何?”

孙权说道:“东吴人口、耕地、军队都不及两国,综合国力更不能与两国相提并论。”

陆逊闻言,接着说道:“主公所言甚是,然而东吴却能几次三番大败来犯之敌,所凭借着又是何物?”

孙权说道:“乃是东吴水师和长江天堑。”

陆逊闻言,叩拜在地,而后说道:“主公明鉴,眼下天下只有魏、晋、吴三国了,天下的目光此时都在魏、晋两国身上,我国实力不及两国,应当韬光宴会,修养生意,尽量避免战争,努力去改善民生,提高东吴军事实力,最重要的是东吴太需要一支能够驰骋中原的强大骑兵,这些才是主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与其在名义上与魏、晋争天下,倒不如实实在在的提高国力。”

孙权深以为意的点了点头,而后又看向文武百官,随后说道:“陆逊说的有理,只是名正方才言顺,纵然不能此时称帝,孤也得正告天下,除了魏国、晋国,天下还有一个吴国。”

“诺。”众人纷纷应诺。

公元209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建国号“吴”,设置农官,实施屯田,设置郡县,并剿抚山越,大力发展江南经济,私下里派出水师与辽东公孙康购买优良战马,不久后被曹丕发觉,截断了东吴的海上贸易通道,孙权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