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皇帝,接下来就是要论功行赏了,赵匡胤的亲信部下石守信被封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被封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被封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其余众将也都有封赏,原后周的三位宰执范质、王溥、魏仁浦仍位列宰执之位。
北宋新建,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出政权,当时军队承袭五代建制,主要分为中央禁军和边军,禁军属于帝国的精锐部队,赵匡胤第一时间把禁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但治国理政还需要原先的一帮朝中大臣,所以以范质为首的文官基本仍居原位。
赵匡胤这边刚刚开国,忙里忙外的还没理顺朝政,那边就有人开始给他添堵了。
建隆元年4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起兵叛宋。
昭义军是后周极为重要的藩镇,控制潞州(山西长治)、泽州(山西晋城)、沁州(山西沁县),治所在潞州,北方是北宋的死敌北汉,南面出了太行山就是广阔的黄河两岸平原,进可直面北宋首都开封,退可联络北汉共据宋军,对北宋危害极大。
李筠自后唐年间从军,五代期间南征北战,到了后周年间,受到郭威和柴荣多次提拔。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派人给李筠加封尚书令,李筠拧巴半天不愿接受,左右侍从劝了半天终于接受封赏。按照传统规矩,李筠要在治所宴请开封前来册封的使臣,结果这位大哥接下来的宴请期间居然把后周皇帝郭威的画像挂起来,对着画像嚎啕大哭。这哥们儿的行为把侍从们都吓坏了,赶紧给使臣们赔不是。北汉皇帝刘钧听说这事后邀请李筠联合起兵攻宋,李筠的长子李守节苦劝无果,赵匡胤知道李筠心有动摇,为了打消李筠的念头,在李守节出使开封期间让李守节给李筠带个话,我未做天子时,你李筠做什么我不管,现在我既然是天子了,你难道不能稍稍的顺从着我吗?
李守节连夜赶回潞州报告赵匡胤的话,原以为父亲能放弃叛宋的念头,没想到李筠听了番话无动于衷,没过多久便传檄历数赵匡胤篡逆之罪,正式起兵叛宋。
李筠起兵之初,搞突然袭击攻占了泽州城,但他深知仅凭一镇之力难以抵挡赵匡胤的讨伐,便迅速绑了北宋在昭义军的监军送到北汉求援。
李筠身边不乏能人,谋士向李筠进言,昭义军面对宋军实力悬殊较大,仅仅坐守孤城必然败亡,如能及时南下出太行山占领洛阳,陈兵虎牢关,则据雄关天险足以抵挡宋军,同时还可趁机攻占关中平原,把长安凤翔一带尽数占领,到时候据关中以图天下,才是上上之策。
可李筠对此不以为然,告诉谋士,我是后周百战之将,与世宗柴荣情同手足,只要是我起兵,所有军队必然前来投靠我,我怕什么。李筠对谋士的战略不屑一顾,那么李筠除了上述一段吹牛逼的言论之外,自己的实打实的战略是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战略。
这就叫人头大了,两军作战,至少要有个战略,比如说你要先攻占哪里,后攻占哪里,先消灭哪一股敌人,再消灭哪一股敌人,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结果在李筠这里,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我要造反。
虽然李筠没有战略,但他却很有想法,他的想法就是北汉皇帝刘钧,绑了宋朝的监军送给刘钧算是他给北汉纳的投名状,刘钧对李筠的行为是非常赞赏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面对李筠求援的请求,李筠雄心荡漾,不顾国内众臣的反对意见御驾亲征来援。刘钧的军队行至太平驿时李筠来迎,刘钧非常高兴,封李筠为西平王,李筠却不怎么高兴,这位仁兄看到援军之后大失所望,刘钧虽是北汉皇帝,但北汉毕竟只是个弹丸小国,放在宋朝勉强算得上是个中等藩镇的规模,其实刘钧跟李筠的军事实力本身也就是半斤对八两,李筠把宝都押到北汉的援军上,失望在所难免。
失望归失望,总比没有强,可李筠大哥突然又成了历史盲,见到刘钧之后坦诚交谈,直言起兵叛宋主要是因为深受后周皇帝大恩不能辜负,说着还回忆起了往事种种。而北汉与后周是世仇,刘钧的脸上笑容渐渐消失,双方交谈最终不欢而散。
毕竟都御驾亲征了,到了人家的地方再反悔也有点儿说不过去,刘钧思来想去,决定派部将卢赞作为监军并率数千骑兵援助。李筠这时脾气又上来了,派人过来给我当监军几个意思,根本不鸟卢赞,卢赞找李筠商量军中之事李筠也是毫不理会,卢赞一怒之下就要带兵回国,刘钧好生安慰才勉强没有离开昭义军境内。
李筠还没矫情够,赵匡胤已经开始收拾他了。
四月没出,北宋平叛部队便已出发,军方大佬石守信、高怀德领兵。
前面讲赵匡胤封赏的时候两位大佬分别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室和殿前副都点检,由于侍卫司和殿前司不设正职,这两位大佬几乎就是当时军方实权派的最高将领。
石守信,开封人,早年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结识赵匡胤,后来跟着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奋力搏杀稳住战局,又在后来历次征讨南唐中屡立战功,受到柴荣和赵匡胤的赏识,跟赵匡胤更是多次出生入死,不夸张的说,就是过命的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