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奏疏上报到了仁宗那里,收到了仁宗的肯定和表扬,然后仁宗继续我行我素,不立嗣。
与某些缺乏生育功能的皇帝不同(比如卖国贼宋高宗赵构),仁宗其实是有生育能力的,到了仁宗晚年嘉佑年间,后宫其实还一直还有婴儿诞生,只不过新生儿都是女孩儿。
嘉佑六年七月,仁宗的最后一个孩子,第十三女出生后,他终于疲惫了,不再坚持对自己血脉皇嗣的坚持,同意了朝臣的奏疏,下诏宣岳州团练使赵宗实入宫立为皇子。
赵宗实拒绝了,也许是四岁入宫后又被送出宫给年少的赵宗实留下来心理阴影,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再次入宫。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赵宗实父亲濮王赵允让有关,早在真宗年间,由于真宗长时间没有皇子,赵允让也曾经作为备选皇子进宫,后来仁宗出生,赵允让被遣散出宫。
年少的进宫又被遣返加上父亲类似的遭遇让赵宗实顾虑重重,面对入宫的诏书,他多次称病拒绝,京城的使者来来回回多次,皇族其他长辈也来劝说,都改变不了他的心意,时间久了,仁宗逐渐反感,打算撤回诏书另选其他宗室子弟进宫。
关键时刻,赵宗实亲信周孟阳劝说他,抓紧时间入宫,并且告诉赵宗实,主上选中你作为皇子,如果你坚持不去,哪怕以后回到封地,其他人登基了,会放过你吗?
被迫卷入储位之争,历朝历代夺位失败的皇子没一个有好下场的。赵宗实惊出一身冷汗,突然明白了自己处境的凶险:不去,日后必定死路一条;去,则尚有一线生机。
从嘉佑三年开始,文彦博和富弼先后因母丧回家丁忧,韩琦升任首相,欧阳修升任参知政事。升任副宰相这些年,除了劝谏仁宗立嗣外,欧阳修没有放下自己谏官的老本行,继续上梳弹劾百官,其中就包括弹劾包拯。
按照政治理念来讲,欧阳修跟包拯是同一阵营,都支持范仲淹改革,同属于“君子”,可欧阳修没对包拯手下留情。
弹劾的原因是朝廷任命包拯做三司使而包拯没有拒绝,要说朝廷任命官员又不是皇帝即位还要搞什么再三推让,一般来说任命了你就走马上任就行了,可包拯这次的三司使任命还真有些不一样,因为之前连着两个三司使都是被包拯弹劾罢官的。
先是嘉佑四年时任三司使张方平在购买富豪田产时搞了些权钱交易,被包拯弹劾罢官,接着时任次相宋痒弟弟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继续弹劾,称长兄任宰相,弟弟应当避嫌不得在朝中任三司使,宋祁也被罢了官。
三司使位高权重,除了不属于宰执班子成员其他权力逊于任何官职,仁宗考虑再三,既然包拯心细如发总能找到官员的问题,不如就由包拯亲自担任三司使吧,于是下诏任命包拯为三司使。
包拯还没来得及赴任,欧阳修的弹劾就来了,说包拯这是蹊田夺牛。
别人牵牛踩了你的田,你数落别人的不是最后就霸占别人的牛,这就叫蹊田夺牛,欧阳修质疑包拯,别人三司使干得不好你有意见,最后你自己出任三司使,这合适吗?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自尊心极强,哪里愿意受这个气,直接称病不朝了。
仁宗爱才心切多次下诏要求包拯赴任,最后诏书一封接一封的送过来,包拯实在是没办法再躲了,只好出任三司使。
任职三司使大约一年时间,仁宗又升任包拯为枢密副使,正式进入宰执班子,参与帝国重大事项决策。
可惜包拯没能在更高的官职上发挥多大作用,任职枢密副使不到一年,嘉佑七年,时年六十四岁的包拯在枢密院工作时一病不起,两个月后溘然长逝。
京剧《赤桑镇》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包拯从小失去父母,嫂嫂吴妙贞将其抚养长大,后来包拯做了开封府知府,老百姓来到京城击鼓鸣冤,状告萧山县令包勉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包拯经过调查发现确有其事,但是包勉是自己的侄子,哥哥嫂嫂的独子,经过思想斗争,包拯还是依法处斩了包勉。嫂嫂听说之后赶到赤桑镇截住包拯,怒斥包拯忘恩负义,让包家绝后,包拯苦苦相劝最后感化嫂嫂,两人和好如初。
戏曲中往往有不少夸大其词的演绎成分,但很多人不知道,包拯这个中国人心中图腾式人物真的差点儿绝后,而且最后拯救包家香火的也确实是一个好嫂嫂。
包拯长子叫做包繶,包繶在潭州做官时英年病逝,祸不单行,没过几年包繶的儿子也就是包拯的孙子包文辅也夭折了,年仅五岁。当时的包拯夫妇只有这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老两口悲痛欲绝,伤心之后一合计,儿子和孙子死了但是儿媳崔氏还很年轻没必要在家里守活寡,就劝崔氏回老家改嫁吧,不要待在包家了。
没想到儿媳崔氏是个忠孝之人,说夫君包繶在世时曾经托付,父母年纪大了无人照顾希望自己能照顾父母,如今包繶去世了父母就是她唯一的亲人,离开亲人还能去哪里呢?
崔氏一边说一边哭,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把包拯夫妻给感动的,只好答应崔氏留在身边互相照顾一同生活。
包繶是包拯原配夫人董氏生的,除了董氏之外,包拯还有个妾叫孙氏,孙氏在后来因故被包拯遣送回了娘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