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最后一幕,将由徽宗亲自拉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史《徽宗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章惇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故而坚决反对端王赵佶即位。仿佛后来酿成惨剧都拜徽宗所赐,而章惇早在一开始就看出了这场悲剧的萌芽。
这么说实在是有些过于神话色彩了,徽宗即位当年仅十八岁,以当年的情景,好与不好根本看不出来,这番话恐怕是修史书的蒙古人借章惇之口给徽宗泼的脏水。
不过也不算脏,因为徽宗这个人呐,确实很轻佻。
相传徽宗出生之前,神宗曾在宫里看到过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感叹李煜儒雅。没想到刚欣赏过李煜的风采,徽宗就出生了。少年时代因为上面好几个哥哥,母亲地位也不高,徽宗明白皇位基本上跟自己是无缘的,于是发愤图强拓展王爷的专业工作-享乐。
从小刻苦享乐的徽宗书法、绘画、花鸟虫鱼、足球等爱好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尤其是书法,年纪轻轻就有着极深的造诣,在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徽宗版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副徽宗的《千字文》,每一个字都苍劲有力运笔精妙,足以见得作者深厚功力。
多才多艺又热爱享乐,对于一个亲王来说就是干好了本职工作了,只是可惜,命运给徽宗开了个玩笑,向太后一纸诏令,端王进宫继承大统。
哲宗死的太突然,即位的消息来得更突然,不容徽宗推脱,幸运女神的眷顾已经把他推向台前。
元符三年正月,端王正式即位,是为宋徽宗。
向太后在徽宗即位过程中作用最大,群臣和徽宗都力主向太后垂帘听政,其实十八岁的徽宗已经完有能力亲政了,但毕竟新皇即位要谦虚低调,给向太后的尊崇还是不能少的。
向太后垂帘听政,第一件事就是打发章惇出任哲宗山陵使,朝廷里的事儿不用管了,权负责哲宗治丧委员会事宜。
老皇帝驾崩,首相要出任山陵使负责陵墓修建,这是宋朝的政治传统,向太后安排的也没错,只是大家都没想到会安排的这么快这么利索,章惇无奈之下只能走马上任。
章惇离开朝廷,可朝廷不能不办事儿。由于章惇多年的横行霸道,在哲宗朝干了好几年“独相”,中书只剩下蔡卞许将两位副宰相。为了补充新鲜血液,需要提拔新的宰相。
曾布满怀期待,跟着向太后一起拥立了徽宗,这种时刻理应把他这个政治盟友扶上首相宝座。结果新宰相人选一出曾布大失所望,提拔的两个人一个是韩忠彦,另一个是黄履。
这两个人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都是旧党。韩忠彦曾是元佑年间次相,此次回到宰执班子与其说是提拔还不如说是官复原职。既然用了旧党,那就说明向太后的政治倾向还是趋于保守。
果然,韩忠彦回来不到一个月,元符三年四月便晋升次相。接着朝廷下诏,旧党人物还在世的范纯仁、苏辙、苏轼部免于贬谪,从贬谪地回到老家。不在世的文彦博、司马光、吕公着等人之前因为被追夺了封赠,现在部平反,恢复封赠,厚待家人。
最高权力者好哪口,下面的人就投其所好献哪口,紧接着,谏官开始弹劾蔡卞凭借王安石女婿的身份混到副宰相,不知羞耻。而且在朝廷里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客观地说,谏官们弹劾的倒也不算错,蔡卞门下一大批跟随他起家的官员,当时在朝中俨然成为新党内部的小团队,有时候连章惇的账都不买。
蔡卞很快被罢相外放离开了开封,但除恶务尽,在旧党看来,蔡卞只是新党一名副宰相而已,真正的核心人物章惇还没被罢相,这场战争还没结束。
元符三年八月,哲宗陵墓修建完成,山陵使章惇回朝复命。刚一回来谏官们的弹劾便纷至沓来,主要罪名是独相数年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好大喜功西北用兵穷兵黩武,后来担任山陵使时灵车陷进泥潭里,到了夜里竟然自己先行离开,直到第二天白天才接着出发。
一出出的都是有的没的罪名,但章惇知道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原本就没有拥护徽宗即位,即使没有新党的攻击,徽宗亲政后总归在朝廷里也待不久,不如主动请辞。
元符三年十月,首相章惇罢相,出知越州。
罢相的章惇下场与当时其他政治斗争失败的官员同样凄惨,先是出知越州,接着被贬潭州安置,再接着被贬为雷州参军。
回想当年章惇绍圣年间打击旧党,苏轼就曾被便到雷州过,如今章惇也来到了老伙计当年的贬谪地,不知是何感想。
崇年元年新党再次上台,章惇获准回到睦州(今浙江淳安县)居住,但岭南的艰苦环境严重损害了章惇的健康,崇宁四年十一月,章惇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专权强硬的宰相章惇走完了一生,自入朝为官以来,追随王安石推行熙宁新法,接着为了扞卫新法与司马光斗、与文彦博斗、与高后斗、与向太后斗,所有守旧势力都是他的敌人,与欧阳修类似的,章惇为官的一生同样堪称斗争的一生。
但欧阳修副宰相都没能稳坐几年,章惇却能副宰相枢相连续做最后做到首相,原因就在于章惇强悍的执政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