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江南的中秋,一派秋高气爽,蓝天深邃高远,或金黄或火红的树叶映衬在碧空中份外缤纷夺目。正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的江南秋景。
&ep;&ep;巍峨的大明皇宫,就伫立在钟山之阳的应天府城东。皇宫坐北向南,居中是宫城,又称大内,内宫,紫禁城或紫垣;外围是护卫宫城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称皇城。宫城和皇城合称为皇宫。
&ep;&ep;紫禁城雄伟壮丽,殿宇重重楼阁森森,一进进宫殿宽阔宏大,一弯弯飞檐掩映碧空,雕梁画柱,金碧辉煌。由南向北,依次是午门,内御河上的五龙桥,奉天门,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这一块俗称“前朝”,是相对应于三大殿往北,皇帝后妃生活起居的“后庭”的叫法。二者相结合,就是所谓“朝廷”。
&ep;&ep;乾清宫是皇帝的住所,后面有一间小小的省躬殿,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之所。
&ep;&ep;中秋的阳光暖暖照着,时有清风拂过,吹起门帘窗幔。殿里寂静无声,皇帝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
&ep;&ep;朱元璋此时已经七十岁,昔日“姿貌雄伟”的英俊青年已是垂垂老人,须发皆花白,额头嘴角几道深深的皱纹如刀刻一样,面容苍老,常带疲惫。自五年前最喜爱的儿子太子朱标过世,丧子之痛更令他有些身形伛僂,眼神中的桀骜锐利也变得浑浊空洞,只有偶尔闪过的锋芒才提醒着这是大明帝国的皇帝。
&ep;&ep;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皇帝兼任丞相。
&ep;&ep;六部中,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户部管国家收入税务财政,礼部主管祭祀大典及藩属事务,工部管公共建设,刑部掌刑罚政令审核刑名,兵部是负责任免升调将领颁发军令。每部设一名尚书两名侍郎。
&ep;&ep;兵部之外有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管理京师和各地卫所,各设左右都督,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这样设的目的是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从而把真正的兵权握于皇帝之手。皇帝另外直接掌管御林军京营和上上十二卫,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就是十二卫之一,洪武二十年废除,到永乐年又恢复。
&ep;&ep;刑部之外有监察机构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下设监察御史若干。还有五寺即大理寺类似今天的最高法院,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ep;&ep;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的时候一起出动,俗称“三司会审”。
&ep;&ep;还有不属于六部的各司,如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颁布诏谕到地方以及出使外国。
&ep;&ep;另外是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和少师少傅少保即三孤,这些没有固定员额,是虚职荣衔。机构则是詹事府,还有知识分子的精英群即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的翰林院,以及太医院等。
&ep;&ep;另外还有外三监即教育机构国子监,负责观测星象的钦天监,掌管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的上林苑监。
&ep;&ep;还有就是宦官衙门的内十二监四个司八个局合称内官二十四衙门,外加宫女六个局。
&ep;&ep;这里简单介绍明朝的政府机构和官职,是为了方便读者看到依次出场的人物时对号入座,比如黄子澄是太常寺卿,“哦,祭祀局长”等等。猜想各位看了这一大段大概已经头晕了吧?可这么多人,都是皇帝朱元璋在管,可想而知多大的工作量!劳模朱元璋三十年没有休息过一天,据记载平均每天要批阅内外诸司奏折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ep;&ep;要知道,批阅奏折,可不是简单地写个“已阅”就完事。上奏折的都是全国各行业的精英翘楚泰斗大腕儿,奏折或事关国计民生,或人命国运甚至外国邦交世界和平,都是要仔细考量决定的。同时并要兼顾各派主张,平衡利害冲突,真正是斗智又斗勇的辛苦活儿。
&ep;&ep;大概是加班加点也忙不过来,劳模朱元璋后来妥协,找了几个翰林学士帮忙,称其为“大学士”,这就是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ep;&ep;近年来实在年纪不饶人,朱元璋遂将政务慢慢交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在奏折上拟好笔注即处理意见后,秉笔太监王直再分类交朱元璋。
&ep;&ep;朱元璋吸取历朝宦官祸国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宫门外特意立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着斩”。
&ep;&ep;秉笔太监王直却有些例外。他原本是朱元璋造反队伍里的一个小兵,跟着东奔西跑十几年,略通文墨,朱元璋登基后自愿净身进宫,在皇帝身边一呆就又是三十年。如今五十几岁,个子矮小,面庞还是一样清瘦,如果不是眼角几道皱纹,真难想象已经在宫里三十年。平时总不声不响不动声色,朱元璋却几乎一天也离不了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