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朱顺明家亲自种了五亩地,男女老幼齐齐出动,投入到农业大生产中。
农耕文化深入汉人骨髓中。再位高权重的人,都要参与到农耕中去,以示不忘本。
朱老爷子等人是陕西人,家里几个丫头是河南人,都是北方小麦种植区出身,对插秧一窍不通。
秧苗插得歪歪扭扭不成排列就不说,插的深度也是深浅不一。插得深的没入泥中大半截,插得浅的很快就浮在水面上。
其余田地请的当地雇工,不到三天就插完,秧苗插得整整齐齐。一大片农田披上绿装,煞是好看。
雇工们对朱家的秧苗艳羡不已。朱顺明育的秧苗粗壮高大,一看就容易成活,想来产量不会低。
在这个生存艰难的时代,每亩多收三五斗说不定就能多养活一口人。
朱顺明特意建造这个超大的育秧室,就是要对外出售秧苗。
他不会无偿将这些秧苗分发给农民,太容易得来的东西不会珍惜。当然,他也不会禁止雇工们学习他的育秧、沤肥、杀虫等种植技术。
这种偷学来的、实实在在看得到效果的技术,农民们会自发的推广。
每亩能够多收三五斗,这也是朱顺明希望看到的。
听说可以购买朱家的秧苗,而且可以用做工代替银两,很多雇工都心动了。
朱家的秧苗近尺高,自己家的秧苗不到两寸,光季节方面就差得好远。每亩能多收三五斗,干上几天活有什么关系?朱家还管饭呢。
有心眼的雇工将朱顺明育秧的技巧、设备记在心里,打算自己偷偷尝试。要是能育出这种秧苗,岂不是发财了?
眼光长远的雇工看中了朱顺明这种循环种养殖模式。只要等到朱顺明大丰收,就一定会有人尝试这种增产增收的农业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小农庄模式是朱顺明打算推广的农业模式。
朱顺明认为后世推崇的大农场模式和分产到户土地四分五裂的模式并不适合这片土地。
土地四分五裂不集中,就无法精耕细作循环利用,只能单纯种植,无法彻底发挥土地的功效,农民最多也就混个温饱。
搞大农场,大明有那么多土地吗?如此多平民无以为继,天下还能太平?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土地高度集中,没事干没饭吃的农民不得不起来造反。
明朝有多少耕地?万历年间,张居正丈量国耕地,给出的数据是七亿亩。崇祯年间大明有多少人?至少两亿。
平均三亩地养活一个人,说来勉勉强强。但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平均”就是个笑话。
………………
插秧完毕,养殖场开始大规模养殖。从各处购买的猪仔、母猪、雏鸡、雏鸭健康迅速生长,给农场增添了无限生机。
小鸡嬉闹,小鸭戏水,活力无限。
专业建造的猪圈比起传统养猪效率高很多,加上朱顺明配制的增添了中草药、骨粉等添加剂的饲料,小猪们吃得好,睡得香,长得快,乐得朱老爷子成天笑呵呵。
一头肥猪半年粮。在缺少粮食的时代,一头大肥猪的价值不亚于三石粮食。
万历年间,大米一石(188斤)合银5钱,猪肉2分银子一斤,一斤猪肉合到8斤大米。一头两百来斤的肥猪,折合大米近十石,四五亩田地的产出。
到崇祯年间,物价暴涨,猪肉的价格更是高不可攀,可见养猪是完有利可图之事。
但当时平民能够吃饱就不错了,哪有余钱去养猪。猪仔要钱买,猪也要吃粮食,猪还会生病发瘟……这些风险对生存都艰难的人们来说,有些难以承受。
朱顺明财大气粗,一口气养了上千头猪仔,两百多头母猪,都是活动的银钱呀。
要是有玉米和红薯就好了。朱顺明不无遗憾的感叹着。给猪吃大米大豆有点奢侈,但在没有玉米为主饲料的年代,用什么给猪催肥呢?
来年种点紫花苜蓿之类的高蛋白牧草吧。南山牧场也该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