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放心吧娘,我一定听话。”沈文韬笑着应了,把手里的油纸包解开:“我买了些蜜饯回来,给弟弟妹妹吃,本来要给香苗姐一些的,可香苗姐自己也买了一些,就不要我的了。”
“还算你有良心,想着弟弟妹妹。”张氏笑道:“香苗姐不要就不要吧,回头有了稀罕吃的再送来也成,这次也是亏了你香苗姐提点,不然这笼子怕是砸手里头里了呢,你以后也得多记着你香苗姐的好,明白么?”
“嗯,放心吧娘,爹娘总说人要知恩图报,我都记着呢!”沈文韬用力的点头,拽了拽张氏的衣袖:“娘,咱回家吃饭吧,跑了一上午,肚子都打鼓了。”
“行,回家吃饭。”张氏拍了拍沈文韬的脑袋,冲里头吕氏:“二嫂,我和文韬回去吃饭了啊。”
吕氏和沈香苗本在屋子里看铁蛋写字,听到动静后,吕氏走了出去送张氏和沈文韬,沈香苗继续呆在屋子里看。
铁蛋在默写三字经,他刚刚学认字写字,会写的不多,写的也不好,却是十分认真,坐的端端正正的,一丝不苟、屏气凝神的握着毛病,一笔一划的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写完这么一句,铁蛋放下了毛病:“姐姐看我写的怎么样?”
沈香苗仔细的看了一番,顿笔、提笔处都显得十分生疏,而且许多字也都看起来有些歪斜,但铁蛋学写字时日尚短,能学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不错了。
“还不错,比昨天写的有进步。”沈香苗笑道。
铁蛋得了夸奖,满脸都是喜悦:“我会继续好好练字,好好读书认字,以后考了功名回来让姐姐和娘享福。”
“有这个想法是好的,只是读书算得上这世间最辛苦的事了,又费体力又费脑力,每天都不能停歇,你能坚持吗?”沈香苗问。
“我不怕,只要能让姐姐和娘以后享福,再苦再累我都不怕。”铁蛋握了拳头,满脸的刚毅,似下了很大的决心。
“铁蛋真是乖巧。”沈香苗摸了摸铁蛋的小脑袋:“这几日邻村的教书先生得了风寒,不见外人,等他病好了,我就去问一问能不能收你做学生去学堂里读书。”
邻村的教书先生姓苏,是附近村里有名的老秀才,当初也是十村八店里最年轻的秀才,只因年轻时不慎摔了一跤把腿摔断了,治好之后仍然有些跛,不能再继续参加考试,只好回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学堂,做起了教书先生。附近村子里的适龄孩童,家境不错愿意送孩子读书的,几乎都往他那送。
所以,沈香苗也盘算着把铁蛋送过去,即便不能考上什么功名,多读一些圣贤书,多明一些事理,也是好的。
“好。”铁蛋再次点了点头。
吕氏走了进来,看姐弟俩说的高兴,问道:“再聊些什么,这么高兴?”
“我刚才在和铁蛋说,等隔壁村子的苏先生风寒好了,就去问问看能不能把铁蛋送过去读书呢。”沈香苗伸头去瞧院里:“三婶和文韬走了?没留下吃晌饭?”
“没,我本想留他们在这吃饭来着,你三婶不肯。对了,你三婶还说今儿个多亏你出主意,蝈蝈笼子才卖的这么好,回头了还要好好谢谢你呢!”吕氏笑道。
沈香苗抿了抿嘴:“都是一家人,说什么谢不谢的,三婶也忒客气了些,今儿个也是文韬机灵会来事,我到觉得这功劳都在文韬一个人身上呢。”
“我也这么说,可你三婶还是一个劲儿的夸你。”吕氏脸上笑意不断。
也是,自己家闺女被别人夸,哪个做娘的不高兴?
沈香苗也不忍心打断吕氏的好心情,任凭她絮叨的又夸奖了一番,末了之后才摸了摸肚皮:“娘,我饿了。”
“瞧我,光顾着跟你说话了。”吕氏猛地拍了一下额头:“做了蒸笼面,熬了绿豆汤,我去给你盛去。”
“我来吧。”沈香苗跟着一起去了灶房。
蒸笼面,是这边很常见的吃法。
先是做成细细的面条,放在笼上蒸上一刻钟(期间为防止面坨成一团要翻动两三次),在蒸面的期间,就可以先做浇上去的菜。一般是豆芽或者豆角,这次吕氏用的是豆角、茄子还有一些猪肉丝。
豆角、茄子、猪肉丝等等在锅里面炒熟,多放些酱油着色,再多放一些水进去,做成带汤的菜,等面蒸熟之后倒入炒锅中,把面、菜、汤搅拌均匀,随后,再将搅拌均匀的面和菜放在蒸笼上继续蒸上一盏茶的功夫,就出锅了。
吕氏手艺不错,蒸笼面做的咸淡适中,干湿更是合适,吃起来既劲道又不会觉得太干,酱油的量也是把控的刚刚好,面条呈现红茶一般的色泽,配上绿油油的豆角,分外好看,令人食指大动。
这样一碗蒸笼面,加上一碗清清凉凉的绿豆汤,一口面一口汤,吃的那叫一个爽快。
吕氏瞧着一双儿女吃的欢乐,脸上的笑也是一点一点浓了起来:“对了,方才你三婶来说,今儿个见前几日的韩管事又来了,还带着马车,似乎是来拉人的。”
“哦?那最后结果如何?”沈香苗想起那日的情景,如今没了气,反而觉得好笑起来:“莫不是,把沈静秋给带走了?”
“静秋生的最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