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半下工,拖着疲乏的身体,一个个饥肠辘辘,肚子空空。
晚上,照例是四笼蒸馒头,两锅青菜土豆汤,吃的下去已经咽进肚子里。
觉得张不开嘴、下不了咽的,就会呼朋引伴,三三两两一聚,翘着下巴鼻朝天,摆出一副地主阔少的得意色,看样子是去吃什么山珍海味。
“走,甭吃这糙饭烂菜,咱们喝酒吃肉去。”
喊归喊,实际上,不过顺着工地前的小路拐个弯,到前边的凉粉摊、小炒摊点上一份。
也有会做人的,低调非常,不声不响溜出工地,到外面的饭摊搓上一顿,或许再喝一瓶冰双鹿,接着装没事人一样慢悠悠又溜回来,愣谁都猜不到他肚子里的油水,似乎比其他人肥腻得多。
总之,民以食为天,不管吃什么,吃一解决,剩下的只有地上的事,而睡觉是最大的事——
劳碌了一天,身子骨再硬朗也得休息缓缓,但不一定都能沾了枕头立马就睡。眼下这会儿,工地正在浇筑水泥,砂石、水泥在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所发出的嘈杂声,没几个人能承受,大多数在等消停会儿再睡。
至于中间空出来的时间,大家伙都想法设法地熬过去。
只是,工地上既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音机,斗大字很难认一麻袋的他们又看不懂小说,看得见、看得懂的,大概只有工棚前空地上的那一片夜空。
然而天公不作美,今夜黑漆漆,肉眼可见的只有浮云里的一轮浅浅的残月。
云很淡,不值得看,倒是那月,抬眼间使他们不自禁陷入一种虚幻,仿佛回到了乌黑的村里,置身自家前院里,一样如以前坐在门口纳凉。
举头望明月。低头缘何思故乡?大抵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在缺灯少电的农耕时代,闲来无事跟他一块望月亮的都是家人。而现在,他离故乡离家远远的,恍惚之间,一种熟悉的感觉不免牵动起记挂。
但整夜没事,总不能一直看月亮。
夜里没活的工人,都在动用自己的五官、四肢,打发时间。
“一对三。”“管上,对五。”有的在打牌。
“像这么大的碗,在家里,俺能喝这么十来碗烧酒。”有的在侃大山。
“哎呦,赵工长他们木工组不讲究,又把木料搁在路中间,差点没把咱绊倒。”有的在抱怨。
其中,也有得空清闲,脑子的活路一轻松,突然渴望看书的——从陕西带来的满满两大箱子的书,一小半是外公传下的,一多半是那个男人留下的。据说他下乡来李家村的时候,背的行囊里装的就是这些毒草。
关键他不止带,而且在夜里还悄悄看,不但看,有时借机到城里,更会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冒险淘回来几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都是他熟练地运用“地道战”、“麻雀战”,成功躲过一次次的明搜暗查。
最可气的是,他还耍了心眼——
蒙骗村里的父老乡亲,说是给他们诵读语录,可到头,他给讲的,全都是这些。
李家村有阅历的叔伯辈,对他是又爱又恨。而在李家村近三十年的记忆里,也不可以没有他。没有他,当时同一辈的他们,就听不到《双城记》、《悲惨世界》、《茶花女》之类的悲喜故事,但也因为他,李家村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得替他兜着藏书的事,一个个都提着心、吊着胆怕被连坐打发去批斗劳改。
同样,这是这个人作为父亲,留给离三唯二的东西,另一件是苦难。不过他没有狭隘,书照样读,也因此爱上读书。
剩下的一多半,就是离三费时费力攒下的。有的是从县里的图书馆、从学校的阅览室、从大大小小拢共二十七名教师那抄的,有的是省吃俭用,咬牙跺脚,横了横心从书店里买的,比较稀罕的像高鸿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他央求着老班邮订的,还有一些,是每逢在垃圾回收站打零工,用自己的工时小心翼翼换的。
当然,里面不包括他离开秦川山河两天前买的二十七本,也不包括他将来从每月工地发的生活钱所购置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那么多书,现在的得空了,离三读书的冲动如涌入堤坝决口的洪涝,强烈到一发不可收拾,难以压抑。
“土子,工地的灯一般亮到几点?”
离三这会儿,跟马开合、李土根蹲在一块,翻着李天甲开小灶偷给他们的图纸,一点一点地学看图。
李土根正搔着头,纠结问题。一听离三问话,回答说:“八点啊,咋啦?”
八点吗?离三心里嘀咕,宿舍里的灯仅仅能维持到八点,八点以后该怎么办?
也许可以买一盏手电筒,也或许不用花钱。离三想着,“值班只能轮?”
“那咋可能!人有三急,谁没有一个急的时候。有事啊,可以找其他人替嘛。嗯,你干啥这么问,是不是值班那天你有事?”
李土根热情到:“有事,兄弟你就说事。额没问题,那天额帮你值了。”
“不能一直帮人?”
离三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图纸上的问题,更让李土根稀里糊涂。他疑惑道:“哪有这样傻的人咧!又不发钱,说是休半天,顶多歇仨四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