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劝业坊位于渭河边。

前一世,他去过长安,那时候称之为西安,模样已经和古代长安毫无相同,只留下诸如大雁塔之类的些许古迹,所谓的古城墙是现代修筑的仿古建筑。高楼大厦,车来车往,和大部分北方城市没有什么差别。

那个世界,枯水期的渭河,就像是一条小河沟。

这里却不同。

渭河之水浩荡东流,将万年县和长安城相隔开来。

渭河上,间隔不远便有好几座桥。

这些桥的桥拱无一例外都非常之高,可以容纳大船从桥下经过,从江南运来的粮食、盐货、麻布、丝绸、桐油……以及各种货物皆是沿着这河水而来,大部分就在万年县的码头下货,再由车马运进城里,或者散于四方。

一部分皇家贡品则由官船载着沿着渭水绕城大半圈,去往西北角后转入人工运河,通过水门进入长安城,直抵皇城脚下。

劝业坊有着一个码头,故而热闹非凡。

有一座桥建立在劝业坊,称之为天津桥。

这座桥是天后时期建筑,渭河上有着十几座桥,这座桥是最年轻的桥。

当初,雒阳是东都,那里有着一座天津桥,这座桥修建好之后,工部官员请天后取名,天后也就把天津桥的名字挪移到了这里。那时候,年老的她或许正在怀念雒阳风光,思念雒阳天津桥旁的牡丹园,也就说出了这名字。

所谓金口玉牙,官员们自然不敢提出异议。

作为石拱桥,天津桥却用上了许多钢铁构件,非常高大,桥高十丈,桥洞和水面有着七八丈的距离,凡是能在渭河上通行的船只皆能通行。

天津桥中间是马车道,非常宽广,同时可以容纳八辆四轮马车并肩而行。

马车道的两侧略高,是专门留下来的人行道。

人行道一侧有着护栏,护栏是大理石所筑,上面雕刻着细细的花纹。

护栏上,间隔不远便有一座雕像,皆是一些奇怪的飞禽走兽,据说这是天后赐下的图案,来自山海经志异,雕刻的时候必须一丝一毫都不得错漏,否则工匠以及监造的官员都会被砍掉脑袋。

那座高楼就位于天津桥万年县这一侧。

杜睿等人正站在天津桥的桥头,站在这里,隐隐可以瞧见对面长安城高大的城墙,以及城墙上的城门楼。

原本,河对面也有着建筑。

叛军进抵长安,为了防御,那些房屋也就被部拆除,被一场大火焚烧干净,无数人背井离乡,待得战争远离关中,能够返回家乡的人却十不存一。这些人到是想在原地重建家园,却不被官府允许。

朝廷害怕再有叛军围城,不允许城墙下留有建筑,只许留下一片空旷地带。

故而,现在长安城外只是一片空地,以及空地上残留的残垣断壁。

因此,站在天津桥的这头,也就能够远眺长安城,以前,视线会被层层叠叠的房屋所遮挡。

桥上,车水马龙,甚是热闹。

两侧人行道上,行人大多步履匆匆,纷纷沿着右侧而行,也有一些闲人,或结伴而行,或家出游,漫步在天津桥上,打量渭河这两岸的风景。渭河两岸栽种着柳树,这季节,枝条郁郁青青,随着河风飘舞。

桥中间的马车道,这会儿,并不拥挤。

远处的桥中间,有几辆马车向着这边行来,马车两旁有着披甲的骑士,举着几面赤旗,旗帜高高举起,猎猎飞起。

应该是某个官员出外的车队。

桥的那边,那些原本准备上桥的车队多半被随行武士所制止,须得让官员车驾先行,故而,才显得这般空旷。

至于封桥,不许闲杂人等上桥,没人敢这样做。

除了英宗杜臻,以及郭皇后之外,哪怕是亲王或者宰相出行,也不敢有这样的排场。

像现在这样,都须得极有权势才行。

和前世的首都一样,长安城别的不多,就是官员多,能够让随行武士制止其他车驾,须得官居一品,要嘛是皇族亲王,以及神策军的那些宦官首领;如果换成是外放的官员,那就得是一方大员才行,不是节度使,便是一镇监军。

杜睿的目光在渭河上掠过,略过那片片白帆,瞧着那沙鸥在河面上忽高忽低地飞着,看着柳枝飘扬。

视线转回高楼时,先前那人却没有了踪影。

他的手放在栏杆上,一旁是一头怪兽雕像,九头蛇的样子,相貌狰狞,这正是山海经上的怪物相柳,传说中共工的大臣,所过之处,尽成泽国,吐出的水又酸又辣,饮了必死,喜食人,性暴虐。

另一侧,有两小孩瞧着这雕像,一副又想细看又害怕的样子。

有仆妇站在小孩身后,稍远一点,有夫妇两人正凭栏眺望渭河,小声地笑着说着什么,看上去,应该是家境比较富裕,看丈夫穿着长袍,头戴璞帽,应该能识文断字,在衙门或者有着职务,乃是一个小官吏。

这会儿,一家人偷得浮生半日闲,来看着渭河美景。

魏岳站在杜睿左侧,学着他凭栏望着。

虽然,杜睿的眼神空旷,和以往一般,像是心神恍惚。

魏岳却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