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的那个秋天到2019这个夏日,扳着手指数了数,已经过了八个春夏秋冬。
好多年前,叶凉还是个只知道伤春悲秋的小女孩儿,那时候的敏感和骄傲撑起了她颇有些无法无天的青春。
后来,渐渐长大,才发现可能比青春更难以理解的是成长。
表妹和她的父母在她的青春里闹得天翻地覆,难收回的覆水让叶凉想起了她自己的过去。
叔叔让叶凉去劝劝表妹,让她懂事儿一点,理解他们一些,能多与他们这些父母多些沟通。
叶凉敷衍着叔叔,转头安慰起了表妹。
叶凉告诉她,很多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何必执着于他们的一两句闲言碎语。总认为自己过得水生火热,却没想到去看看其他人的生活,谁又能在生活中一如既往的活得潇洒良善?
表妹抱怨自己性格不好,就连家庭关系都不能和谐相处共生。
叶凉躺在床上想了好久,然后对她说,谁的性格能算得上好,大家都想由着性子不附和任何人和事物,但这可能吗?生活,不过就是忍,一晃几十年都“忍”着过去了,何必在意和执着以后的日子……
发出去的瞬间,叶凉恍惚了意识,然后笑了。
也许自己也没想到自己有这么一天,能不痴迷于自己,能向往整个生活。
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总能让长久不回家的学生和家长崩溃。好少的人能做到让父母长辈满意,也好少的父母长辈能真的放下身段去理解和沟通。
对叶凉这种刚过了青春迈入成年的人而言,可能要比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和家长看得更透彻,却也还是避免不了一些摩擦。
孩子总是不愿意在家说过多的题外话,因为家长的思维总是不能很友好的理解他们。
小的时候,因为性格没有养成,对外界的事物也没有很好的判断因素,孩子总是对家长的命令说一不二。他们脑子里存在的都是很简单的对与错,而这些也是家长教给孩子的事物观。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身也随时间养成了自己的性格和习惯,他们有了自我的判断事物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
与此同时,叶凉发现,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养成了自我的性格时还是很懵懂,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口中说出来的话会经过孩子的再判断和筛选,他们还以为那个孩子还是那个唯命是从的“孩子”。
叶凉听了很多朋友的抱怨,每次和家长争吵过后,他们都能理解家长的好意,却总是很反感那句“都是为了你好”的言语。
他们说,知道是为了自己好,却总感觉他们用这个理由强加了意愿给自己。他们愿意去接受家长的建议,也希望家长能听听他们的“幼稚”。
可能,对于好多已经有了自己判断力与性格的孩子来说,“尊重”比“理解”更重要。
青春是需要理解的,它带给所有人更健全的思想。
但对比于稍纵即逝的青春,可能成长才是生活的始终。
在叶凉的记忆里,或许她的生活是以悲凉开始,但总算用爱结尾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