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冰交战,最忌临时换将,廉颇被赵括所替之后,赵国的数十万将士的命运都已经注定了。
赵王的焦躁其实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国土被人侵入,其痛苦对于养尊处优的君主来说恐怕如同被人啃食,而且现在这侵犯者插入折腾一番后竟然一动也动了,他需要的是壮烈的挣扎。秦相应侯范睢正是敏锐的察觉了赵王的渴望,同样也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持续对峙对秦国身体的害处,便使人在邯郸传播谣言,赵国王庭自以为茅塞顿开,立刻派出了赵括!长平之战进入了下一阶段。
秦王乃是一个极有眼光的君主,得知赵括即将挂帅,已经提前派人调查得知了赵括的缺点,立刻做出了长平之战中最为重大的决定,派出王牌战将-战神白起出征长平。王龁战长平初期,已经取得了一定战果,此时赵将换上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按理说更是十拿九稳,不过秦王却有着更长远的考虑。
白起,乃是野外歼灭战的开山祖师,相对于其他名将的战果,白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攻取了某个坚固的城池,不是他战胜了某个卓著不败的神将,而是每一场战争背后,一串串血红的数字,白起一旦取得胜利,必然血流成河、浮尸千里。以至于六国之人闻白起挂帅尽皆心颤胆寒,将军士卒都十分清楚,如果是败给别人,尚有许些活路,若是败给白起则是九死一生!
从赵括挂帅的那一刻起,长平之战的胜负已见分晓,不过战胜敌人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赵国的有生力量部团据守长平,秦王知道,王龁必然能够战胜赵括,轻松的便可击退赵军,不过难免以后赵国卷土重来;而如果使白起带兵战胜赵括,则定然可使赵军伤亡惨重,让同样强大的赵国,数年之间再无法和秦国抗衡。一代雄主,怎可放过如此天赐良机,为了避免赵括闻风丧胆,失去勇猛果敢的一贯作风。赵王诏令白起秘密挂帅,除去军中主要将领外,均不知道秦军主帅也更换为白起。
在赵括还在王庭之上夸夸而谈之时,白起已经静悄悄的起身奔赴长平,等到赵括大摇大摆的来到廉颇面前,白起已经将长平一带地势尽数掌握,并制定下一系列的作战计划,布下埋伏只等赵括引军前来。
赵括不负众望,来到前线之后便整军出击,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威风凛凛,秦军则望风而逃。赵括首站即胜,这让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的赵国将士狂喜不已,每一个拥有热血的士兵此刻均是是心潮澎湃,大名鼎鼎的名将廉颇连续三年的作战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待到赵括将军一出马便击溃秦军,胜利的女神已经向赵军招手了,赵军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便急不可耐的向着期望的胜利进发。
赵括初战胜利,轻易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再也不去关注兵法上的什么天时什么地利,眼中只有光茫万丈的荣誉,等到发现面前只是一堵坚不可摧的壁垒时,再回头已经不及。
赵括率军四十五万,被秦军引致事先选定的山谷,见秦军忽然销声匿迹,这时四下观察才发现自己中计了。急忙命令将士撤退,但谷口道险路窄,谷口的退路被秦军三万军事,却被二万五千骑军堵住退路,可见秦军堵口选址之佳,如此险恶之处,赵括逐胜经过之时居然视而不见,实在是年轻识浅缺乏实战经验。
赵军被困,与外界断了联系,现在处于一个极为痛苦的局面,大量人马被堵在秦垒下没粮食吃。而大量粮食被堵在长平壁里没人吃。赵括虽然缺乏战斗经验,但是确实深谙兵法,临困而不乱,组织军队在山谷中构建防御工事,抵御秦军即将发动的攻击,坚守原地,等待救兵也是赵军唯一可做的事情了。
长平之战的消息传回到王庭之中,赵王和重臣立刻决定调集国有生力量支援前线,期望把被困的四十余万赵军救出重围,同时赵国遣使者赴齐楚,请求出兵援助。在赵国调兵遣将的同时,秦国也没有闲着,得知白起已然把赵括围困,但短时间内无法歼灭。秦王果断的从国内调集军队,使新兵提老兵驻守边城关隘,老兵汇集着向长平进发,并在赵军的来路上阻击赵国援军。
赵括被困了一个半月,期间赵括多次组织将士突围,但都没有突破秦军的封锁。在此期间,赵军伤亡惨重,这些都不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无粮可食。援军没能突破秦军封锁,迟迟不能前来救援,在最后一次的突围之中,赵括中箭而亡,主将即死,饿的无力的赵军纷纷投降。
按照常理,敌军既降,便不会杀他们了,但是秦军的将领是白起。降兵之中多有上党居民,因为上党本归降秦国,出尔反尔又归赵国,出尔反尔,为白起所不容。再者白起为秦将,为统一天下大计,消灭同样强大的赵国的有生力量,白起果断决定,在山谷中挖了一个巨坑,把降兵赶入其中,活活坑杀。
至此赵国四十五将士,只剩下二百四十人,这些人多为年幼、残疾之人,他们被送回赵国。这些人是白起特意送回去的,不是好心放他们回去,而是为了震慑赵国,让他们知道对抗强秦的下场。
这就是有名的长平之战。
盘清水大脑一阵疼痛,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进入现在的身体的,只是这个身体的记忆他都记得。仿佛他吞食了别人的记忆,或者别人同化了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