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的航天器技术研发中心到现在也发展到了数千人的规模,各种试验测试设施和航天器总装生产工厂也是齐全了。
因为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给航天器技术研发中心经费给得很充裕,而且是愿意拿钱支持鼓励进行各种技术创新,并且一直从国内高校招募极具天赋的人才,所以技术研发中心在各种航天器技术研发上的创新上是层出不穷。
虽然说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薪资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在杨杰的授意下自己拿地为旗下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管理层以及员工建设公寓住宅,解决住房和子女教育方面的难题,所以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也是能够从国内得到最优秀的人才,多少高校精英人才打破脑袋都想进入中华卫星通信集团进行工作。
在其中一间无尘工厂里面,杨杰也是对正在进行试制的一款大型特种航天器进行了仔细的了解。
这款特种航天器是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设计研制的高能激光航天器,体型非常大,重量也是达到了十多吨。
这颗体型巨大的航天器搭载了好几套固态激光照射器,其中一套照射器的功率超过了两百千瓦,眼前的航天器周身都是布满了激光照射器的透镜镜头,在灯光下闪着独有的色泽。
负责这款特种航天器研发的技术团队也是挖空心思将这么多套固态激光照射器塞到了这么一颗航天器里面,在设计上那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负责这款航天器研发的总设计师李如松此时也是仔细地向杨杰解说着整个系统包括激光装置、电力以及热管理等子系统如何进行合理设计布置方面的细节。
华兴科技集团公司自身在高能激光技术系统上那是世界一流的,自身能够设计研制生产高效的高能激光棒以及振荡腔等器件,众多的材料能够自行生产提供,也掌握各种器件的各种超高精密加工设备的研制和加工工艺,这些高能激光系统就是自家的杰作。
为了给这么多套固态激光系统提供高功率能量,这款航天器里面也是首次搭载了核纯钍电池系统,光是这套电池系统就达到了近五百公斤,能够输出超过兆瓦级别的电能。
之所以需要如此大功率的电池系统,这个主要是因为除了多套激光系统外,这款航天器还搭载了多套高功率磁聚焦电弧发动机系统。
为了能让这款特种航天器在不同的轨道上进行各种灵活的变轨以及航天器自身姿态调整,而且工作时间要达到十年以上,技术团队也是给航天器搭载了高功率的磁聚焦电弧发动机系统。
为了解决电池系统和激光装置以及众多仪器设备工作时散热以及保温等技术难题,李如松带领的技术团队也是耗费了非常多的心血。
如果不是华兴科技集团公司自身在核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的进步,李如松带领的技术团队也是没办法将这款航天器给做到这么小的,如果没有这套电池系统,航天器的体积重量至少要放大到十倍不止,那差不多要超过两百吨的重量体积,这个需要华兴科技集团公司自己设计开发超大型的火箭系列将航天器捆绑固定在火箭外面才能发射上去。
这个方式实在是太耗钱了,杨杰不喜欢这种这种方式,所以在核电池技术上下重注,终于是用各种技术手段将核电池的功率密度提升到了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
也是因为不用担心航天器的电能不够,所以负责研发磁聚焦电弧发动机的技术部门也是搭载了多套上百千瓦功率的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单台最大推力可以达到十多牛的推力,这个已经是现阶段推力最大且效率最高的电火箭了,超过了米国那套世界上最大的霍尔推进器x3。
这个主要还是华兴科技集团公司旗下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国内的科研所联手进行了各种技术合作,开创性地研制出了这种磁聚焦电弧发动机技术,让推力提升到了米国同类产品的两倍以上!
这款航天器上全面改为了电火箭,主发动机包括了四个动力模块,同时全功率启动最大的推力超过了六十牛的水平!
虽然说这个水平比起国内大型卫星上普遍使用的化学燃料主发动机近五百牛的发动机系统要小得多,但是这套电火箭的推力用来进行轨道调整已经是够用了,因为电火箭系统可以长时间进行工作,而且电火箭系统非常稳定可靠,可靠性要比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系统高得多。
玩电火箭系统玩的最好的是米国和苏修,其中苏修方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将电火箭装在卫星探测器上,用于稳定姿势,这中间差不多使用了两百个以上的电火箭系统,部分至今还在服役,也没出过什么问题。
欧洲方面差不多是在苏修解体后才和大毛方面开始组建合资公司开始研发电火箭,开始全面在自家的航天器上搭载电火箭,电火箭方面的产品技术才开始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卫星产品上开始迅速推广。
其实这些年当中电火箭系统也是挽救了不少的航天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航天器搭载的化学火箭发动机系统出现故障,最后靠电火箭长时间工作将航天器强行给爬升到预定的轨道高度。
现阶段来说,使用化学发动机的航天器从发射到定点就位只要一周或两周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