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荣和杜主任走走骑骑,用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是到了南沟村。俩人一到村里,直接去了支书家里。支书早上接到吴红军的电话后,一直在等杜主任,几个人一见面,大致说了一下情况,便径直往南女子家里走去。

南沟村在牛洼乡南面的沟里,村子不大,东西走向的山沟里,大多数人都住在阳面的山坡上,稍宽一些的沟底里也散落着几户人家。这几年,县上搞扶贫开发,这个村被列入整村推进项目,沿着沟底修了一条柏油路面的川道,一直通到县城。路修通了,村里外出打工和经商的人也多了起来,乡上又在沟底选了几处比较宽的地块,扶持村里搞起了蔬菜大棚,慢慢的,这个村的群众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一些挣了钱的村民沿着川道两边修起了庄基院子,从原来的土窑洞里搬进了新房。

南女子的家就住在阳面山坡的一个山洼里,路上,村支书介绍说,南女子家里其他人都住在盖起来的新房里,只有南女子一个人,不和家里人来往,还住在原来的窑洞里。刘荣听着,不禁问道:“那他家里人就彻底不管吗?”

“唉,别提了。他儿子那个人倒还不错,头脑也活,就是他这个妈,你说咋管,四邻八舍的人都见不得,年轻的时候就不讲理,能听儿子的话?”村支书说道。

“那她一个人咋生活哩?”刘荣又问道。

“咋生活?唉!你别看年纪大了,走路一瘸一拐,厉害着哩。让到养老院去都不去,还骂我说,我没安好心,送她去养老院是为了把政府给她享受的政策取掉。”村支书摇摇头,无奈的叹口气说道。

说话间,几人已经来到南女子的家门口,却见门上锁了一把锁,村支书惊了一句“不好。”赶紧走上前去扒开门缝朝院子里面瞅着。“估计又下县里去了吧?”杜主任问道。

“差不多,我去问问。”村支书转身走向旁边的一户人家,刘荣和杜主任也跟着走了上去。

这户人也是院门紧闭,但没上锁,说明里面有人。村支书站在院外喊着这户主人的名字,不一会,门咯吱一声,里面走出来一个老人。“南女子见了吗?门咋锁着哩?”村支书有些急切的问道。

“锁着哩就到县里去了木(语气助词),那还用说嘛。”老人不紧不慢的答到。

“你见人了吗?”杜主任上前问道。

“早起我扫门前雪的时候,见年(意思同“她”)锁门着哩,我也没有问,支书也知道外(意思同“那”)人不好打交道。”老人冲着村支书努了努嘴说道。

“多大功夫了?”村支书接着问。

“哎呀,怕有两三个小时了。”老人说。

“那就走了。”杜主任说。

“看这,晚来一步木(语气助词)”村支书拍了一下大腿说道。

杜主任不说话,转身往没人处走了走,掏出手机给乡长吴红军打电话。

几分钟后,杜主任合上手机转过身来喊了一句“咱们走。”

村支书和刘荣走向杜主任,几个人往村支书家里的方向走去。

刘荣边走边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个老人还站在院门前看着他们。周围一片素白,只有山洼里的几棵槐树裸露出黑黑的树干,整个画面显得萧瑟又落寞。

路上,杜主任大致说了乡长吴红军的意思,让他们在村上等着,乡上派车下来,让他们直接带车去县里把人接回来。

刘荣心里想,南女子走路不方便,牛洼乡通往县城的班车只有一趟,早上八点多从乡上的街道发车,晚上六点多才返回也是到街道。今天又有雪,那她是怎么上到街道去的呢?

杜主任和刘荣一样也想到这个问题,问村支书道:“怎么下去的呢?会不会在他儿子家里?”

“万万没有可能,我知道不会去他儿子那里。”村主任答道。

“那怎么下去的呢?”刘荣紧跟着又问了一句。

“下去还不简单,村里的川道就通县城,不认识的车谁见了还不捎南女子一段?”听村支书这么一说,刘荣似乎也想明白了,杜主任也不再问,几个人直往村支书家走去。

到了村支书家里,拖鞋上炕,缓了不大一会,乡上的普桑小轿车就下来了。

司机一进门就说道:“本来今天放假了,你看这又走不成了。”

“你就辛苦一下,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杜主任安慰了司机一句。

几个人连同村支书一起上了车,抓紧时间往县城的方向赶去。

西川县城离这里大概是70多公里的路程,山沟里的温度比塬上高,川道上的路面雪也消的快,出了牛洼乡的地界,路上基本也见不到雪,小轿车一路疾驰,一个小时过一些就到了县城。

“我们是不是先吃口饭?”快进县城的时候,司机问道。

“先把人找到再吃饭。”杜主任说。

刘荣虽然也感到稍微有点饿了,但也同意杜主任的说法,毕竟找不到人的话,这趟就白跑了。

几个人先是县政府,又到计生局,问了个遍都说没见人。“会不会趁着县政府门卫不注意,溜进去了?”司机说。

“不可能吧,门卫室边上还有信访室,就算门卫没注意,信访局的人应该看见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