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元朔二年秋,刘彻召集众臣,商议对匈奴作战的相关事宜。

朝堂之上,刘彻问众人,

“诸卿,自元光二年,王恢在马邑用诱敌之计失败以来,匈奴对我大汉边境侵犯日益加剧,愈发的猖狂。今日召集各位前来,就是想商议出个法子,应对匈奴之祸。”

“不知诸卿有何对策可解当下局面?”

话音刚落,一位长须及胸,面色执拗的中年男人侧跨一步,从诸臣的队伍中走出来。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四处碰壁,最后终得刘彻重用的主父偃。

他以“推恩令”和“大一统”的主张入了汉武帝的法眼,曾经一年之中连升四级,属实是羡煞旁人。

只见他开口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我大汉国力尚且衰弱,不宜与匈奴撕破脸皮。”

“若是今日贸然与胡人开战,于我大汉来说势必会积患重重,图一时之快,而为后世埋下隐患,实非明智之举!”

刘彻皱眉,显然这不是他想要听到的答案。

“中大夫此言是否过于软弱了?我大汉历经文、景二朝励精图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至今,仓廪富足。至于景帝时,仓库中所堆积的铜钱如山,难以用完,绳子都已经腐朽了。”

“中大夫觉得此时还不是出兵的时机么?那不知中大夫觉得朕该如何应对匈奴呢?”

主父偃叹了一口气,讲到这种份上,他又不是蠢材,已经领会到了刘彻的心意。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坚持,于是又继续说道:“陛下所言不虚,但是自马邑之战失败以来,匈奴已经放弃与我和亲,侵扰之势更加疯狂。”

“臣以为,当务之急应当是与匈奴重归于好,恢复和亲,以此韬光养晦,为日后的出兵做好准备。”

虽然主父偃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今天刘彻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想法。

刘彻坐在龙椅上,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两侧扶手。

“诸位爱卿,不知你们又有何见解呢?”

郎中严安站出来说道:”依臣看来,中大夫所言不无道理,眼下,确实不是对匈奴发起进攻的最好时机。”

霎时,一片附和的声音萦绕在刘彻耳边。

”够了!你们的意思朕明白了!”

“但是,今日朕的意思,想必各位也能理解!”

“我大汉已苦匈奴久矣,过往之所以隐忍不发,那是因为我大汉得天下后,民生疾苦,不得不休养生息!”

“如今有文景之治,为朕承前启后,我大汉国力早就今非昔比了!在朕看来,与匈奴必有一战,不在今日,留与子孙,那待朕魂归九泉之下时,有何脸面见朕先祖?”

“今日朕意已决,对匈奴之战,势在必行!”

“与其留下一个强敌环伺,国富民强的大汉,不如留下一个千疮百孔,平和安定的大汉!”

……

元朔二年,河套平原上,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这是大汉第一次大规模对匈奴的作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电光火石间,大汉的军队与匈奴的队伍冲撞在一起。

冲天的厮杀声响彻整个战场,无数的汉家男儿前仆后继的往敌人阵营中冲去,全然一副悍不畏死的模样。

从他们辞别父老乡亲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命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为了身后的亲朋好友,为了国家的荣耀存亡,为了大汉不再向匈奴低头,为了那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安稳的耕种……他们无所畏惧!

风萧萧兮马嘶鸣,滚烫的鲜血杂糅着黄沙,被风吹往自己的故乡……

最终,匈奴大败,仓皇而逃。

刘彻得到捷报之时,并没有太过欣喜,他深知要彻底的征服一个地方,需要的是大汉的人民在那里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于是,在刘彻的指挥下,十万移民浩浩荡荡地前往河套平原,在那里,朔方、五原二郡于漫天黄沙中,拔地而起。

以往的秦长城也被修复,在西北,建造了一条稳固的防线,等于是直接解除了匈奴对于此时汉朝的首都——长安的威胁!

……

嬴政看到此处,对这位汉武帝有了一定认可,但是,一次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可算不上什么。

不过,刘彻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恢弘气势倒是让他很欣赏。

“外患不绝,终无宁日。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鼾睡?”

“一味地等待,自己在养精蓄锐,敌人又何尝不是呢?”

“这种局面,若是换成朕,也必然会挥师北上。这河套平原虽地处塞上,却靠近黄河,适合耕种。”

”是北地匈奴南下掠夺的根据所在,若是不把此地控制住,匈奴只会不断的卷土从来,抵御匈奴,又何从谈起呢!”

“这汉武帝,战略目光倒是不错。”

……

元狩二年春。

“去病,此次出征,务必谨慎!”

距离上次卫青收复河套平原已经过去了六年,雄心勃勃的刘彻打算趁胜出击,再次向匈奴出兵。

而这次,领兵的将领是仅有十九岁的霍去病。

同时也是大汉的冠军侯!

此战,霍去病率领一万骠骑出陇西,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转战河西五国,一路上连打带俘,越过了焉支山,最后又转战六天,急行千里,在皋兰山下激战匈奴。

最后,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并生擒浑邪王子和相国等战俘无数,更是把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给缴获了!

是夏,霍去病再次过小月氏,奔袭至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