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18]古时将府州县分为四等,重要关隘和要道边城称为“冲要”,列为第一等。
&ep;&ep;[19]鹞儿岭:今河北涿鹿(隶属于张家口市)西北四十里。涿鹿即黄帝、炎帝、蚩尤大战之地。
&ep;&ep;[20]土木堡:遗址在今河北怀来(隶属于张家口市)。榆林堡:遗址在今北京延庆康庄镇,东临八达岭,西靠康西草原。始建于元代,初为驿站,明永乐初年始建榆林屯,因有榆树林而得名。元人胡助《榆林》诗:“倦客出关仍畏暑,居庸回首暮云深,青山环合势雄抱,不见旧时榆树林。”其“榆林夕照”是古代著名美景。鸡鸣驿:又命鸡鸣堡,遗址在今河北怀来鸡鸣驿乡,是中国现存的最大驿站。清代末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第一夜就住在鸡鸣驿城内的贺家大院内。慈禧归京后,专门赐给贺家“鸿喜接福”四个字。
&ep;&ep;[21]明朝立国后,明廷为了加强和巩固长城防务,除了派驻重兵守卫外,还从山西一带迁移大量民众到长城沿线,一方面开荒垦田,另一方面修筑大量的城堡。这些城堡大都建在长城以内的重要关口和谷地,成为守卫长城的军事重镇。为数众多的城堡与长城一道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ep;&ep;[22]有人认为廷杖制度是摧残士大夫的根本,也有人认为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起,文人士大夫便再无尊严可言。事实上,大明皇帝从来没有尊重信任过文士。从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时候开始,就不允许将领跟文官接触,因为觉得文人会坏事。后来许多人都是因此丧命。比如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封曹国公,其人器量沉宏,私下结交招纳了许多文士在家里,为朱元璋所忌,后被暗中派人下毒害死。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允许由宦官用盐引去采购纺织品。大学士李东阳上书劝谏此事道:太监会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故意领取更多的盐引,好去出售牟利。明武宗立即反驳道:“国家事岂专是内官坏了?文官十人中仅有三四好人耳,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明武宗的这句话代表了朱氏王朝对文人士大夫的看法。而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说得更是直接:“士大夫误国家。”士大夫始终只是朱氏皇朝统治的点缀。“养士”是自古以来的老办法,但不信任文人士大夫的风气,当数明朝最为严重。而残暴蛮横的廷杖则发生了极其恶劣的作用,对明朝国势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后来汉族被清朝奴役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廷杖。了解了廷杖对人性的摧残,就能更好地理解明朝士大夫那种欲有所作为却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复杂心态。在之后即将登场的民族英雄于谦身上,将会看到最矛盾最复杂的人性。
&ep;&ep;第五章 长剑耿耿
&ep;&ep;北京保卫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军民人心振奋,天下安定。更重要的是,也先的重大失败重新引发了蒙古内部的纷争与内讧,瓦剌部从此开始衰落。对于明朝来说,空前的危机终于过去了。对也先来说,则标志着末日的开始。只此一战,于谦名满天下,他处危不惊、指挥若定的气度才能,成就了盖世英名。
&ep;&ep;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ep;&ep;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ep;&ep;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ep;&ep;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ep;&ep;——于谦《咏煤炭》
&ep;&ep;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状况下,于土木堡被蒙古瓦剌军俘虏,由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瓦剌上下欣喜若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位身份最尊贵的俘虏?
&ep;&ep;瓦剌上下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执。有人主张立即杀死大明皇帝以泄深仇大恨,有人主张以朱祁镇为人质,向明廷要挟,索取财物。在这场白热化的争论中,谁也无法说服谁。首领也先一时难以决断。
&ep;&ep;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主张不杀英宗朱祁镇,称:“那颜只欲万世美名。大明天子云端里坐,不知上天何故推下之,万众死伤之中,镞矢不沾,寸兵不染,吾知天意之有在也。且我等尝受其赐,九龙蟒袍犹在,安得害之?当报中国遣使来迎,送还之。一日复坐宝位之上,岂不有万世美名乎?”
&ep;&ep;那颜是蒙古语,意为“贵人”,是伯颜帖木儿对兄长的尊称。
&ep;&ep;也先便暂时决定将明朝皇帝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瓦剌没有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对待阶下囚明英宗,朱祁镇人到营帐时,伯颜帖木儿及其妻亲自出迎,礼节也很周到,特意显示他们瓦剌也是知礼之邦。
&ep;&ep;尽管瓦剌对英宗皇帝“致礼甚恭”,表面上还算是比较客气,但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古逐出中原后,双方交战已整整有八十年,其中的仇恨、怨念绝非一场争论就能平息。为了安抚蒙古各部落,首领也先很快改变了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