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目的是斩断对方侧翼,摧毁第一道防线。但是,指挥官颜良有勇无谋,一味采取没有智谋含量的强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得手,袁绍只得增派援军。曹操使出声东击西的手段,率领大军先在西边的延津方向,造出要强渡黄河的声势,吸引袁绍的主力前来;然后突然挥兵向东,奔袭颜良的侧背。颜良仓促应战,被关羽当场刺杀。前哨战的第一场,用兵多变的曹操完全占了上风。
&ep;&ep;曹操发现对方出动的兵力相当强大,立即断然放弃白马,收缩兵力集中战线。正当曹操把白马的军民和物资,向南面的官渡转移时,对方的主力从延津强渡黄河,发起冲击。曹操将计就计,把物资车辆作为诱饵,搞乱对方骑兵队形后,指挥精锐骑兵从侧背发起猛攻,斩杀了袁军的大将文丑,又取得前哨战第二场的完胜。
&ep;&ep;接连取胜的曹操,头脑依然冷静,又将延津一带的兵力全部收缩到官渡,从而诱敌深入,把敌方的后勤补给线尽可能拉长,以便寻找战机破敌。这种战略,与后来陆逊在猇亭之战中对付刘备的方针,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双方主力一决雌雄的大决战,到此终于上演。
&ep;&ep;当年八月,袁绍以东西连营并进之法,逼近官渡,迫使曹操出兵应战。兵力比对方少一半的曹操,一出战就发觉形势不利,立即收兵还营,凭借坚固壁垒固守,等待有利的战机。
&ep;&ep;九月间,袁军采用各种进攻手段,包括垒土山、修箭楼、挖地道,发起全面攻击。而曹军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还击:赶制出抛射石块的“霹雳车”,砸烂对方的箭楼;又在营盘之内挖掘深沟,对方只要从地道一露头,就遭到猛烈打击。双方僵持将近一月后,综合实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曹操,一度产生了动摇心理。他给留守许都的首席谋臣荀彧写信,说是准备撤军,休整以后再说。荀彧立即回信劝阻,并且用当初刘邦与项羽长期艰苦对峙,刘邦因为能够再坚持那么一点点时间,终于获得成功的先例,给他打气加油。对曹操来说,荀彧的回信很及时,也很给力,他战胜自我,咬牙坚持,同时积极寻找战机。
&ep;&ep;十月间,袁绍从后方运来了上万车军粮。车队一过黄河,深入敌境后,谋臣沮授就建议他加强车队的保护。袁绍不能超越自我,依然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沮授的意见。结果车队在官渡北面四十里处的乌巢(在今河南省原阳县),遭到曹操亲自指挥的大规模夜袭,所有粮食及其他军事物资,被一把火烧得精光。曹操回转官渡大本营,立刻向军心垮了的对方,发起全面总攻。袁军彻底崩溃,成千上万的残兵败将四散奔逃。袁绍夺路向北飞奔,当天渡过黄河,侥幸逃脱了性命。这场著名大战,就以曹操大获全胜而告终。
&ep;&ep;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称雄北方。他通过军事上的拓张,开创了曹魏王朝的基业。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
&ep;&ep;官渡之战,对于曹操和袁绍两人而言,都是人生命运的大转折点。胜负的原因,后世曾经总结了若干条。但是归结到人性的角度来看,最为关键的因素,应当是两组对比鲜明的个性上:一组是踏实和虚浮,另一组是明智和傲慢。
&ep;&ep;曹操的踏实,袁绍的虚浮,从最初的备战阶段就充分表露出来,前面已经做了对比,不再重复。至于曹操的明智,袁绍的傲慢,则表现在整个战争的进程当中,特别是在关键性的环节上。
&ep;&ep;比如,当曹操准备解救白马的时候,谋臣荀攸建议他采取声东击西的招数,明智的曹操欣然采纳,结果一举成功。相形之下,袁绍的杰出谋臣沮授和田丰,先后都劝他不要贸然出动主力决战,而是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采用不断对曹操发动偷袭和骚扰的战法,不出三年就会稳稳当当拖垮对方。傲慢的袁绍不仅不听,还给田丰扣上罪名关押起来。
&ep;&ep;又如,官渡相持阶段,曹操一度动摇,萌生出撤军的念头。荀彧一番劝告,明智的曹操立即醒悟,激励自己咬牙坚持。相形之下,沮授极力建议出兵保护粮食运输车辆,傲慢的袁绍却拒不采纳,我行我素。
&ep;&ep;对比曹操和袁绍,两人手下的谋臣,不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一比。曹操明智,明智就会从善如流,集体智慧汇合集中,就使曹操从小智慧变成了大智慧;袁绍傲慢,傲慢就会刚愎自用,集体智慧都不采纳,依旧是自己那点点可怜的小智慧。强力的大智慧与可怜的小智慧,两者对阵比拼,谁会取得成功呢?当然是拥有大智慧的曹操!笔者读史之余,曾经多次心生感慨:你袁绍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何如此刚愎自用呢?你既然很不喜欢采纳别人的好点子,你又招纳那么多的谋臣来干什么呢?纯粹用来摆谱装门面吗?但是,像袁绍这样,表面上装出很爱才,骨子里却只爱自己的二元化人物,就是到了现今也并不罕见。因此,对比曹操的成功和袁绍的失败,依然具有警世性的现实意义。这正是:
&ep;&ep;明智今朝逢傲慢,曹操最后变赢家。
&e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