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记录一个人的一生,在开追悼会时就要提及这个人的生卒年。

记录一个帝王的成就,在悼词开头就要提及这帝王在位多少年。

记录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开篇就要提及这个国家建国多少年。

上述记录的年份,就是编年,比如说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公元前977年—公元前922年),这个括号里的数字就是编年。编年对研究历史很重要。

而在公元前841年之前,所有的编年都是没有的。

时间太久远,又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和项羽的火烧咸阳宫,流传下来的资料极少,无法推断。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明确的说:“我参考过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想为他们编年表,但这些年数比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没办法,只好作罢。”

而司马迁“参考过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的这些文献材料,早已经腐烂绝迹了。现在想对之前的历史编年,可谓望洋兴叹,千古遗憾。

我手上有本书,叫做《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里面有明确记载的纪年为公元前841年。这个“公元前841年”就是根据《史记》里记录最早的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得来的。《年表》里面的第一年是周朝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周厉王的时候会讲到。

也即是说,我们中华历史有明确记述的就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了。

公元前841年以前的事情都是不清楚的,换句话说,连猜的资本都没有——如果国家没有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话。

1995年,国家科技部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议提出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该设想于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

该工程的突破口就是周懿王元年——公元前889年。

西晋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曾出土一部书,叫《竹书纪年》,上面有句记载周懿王为数不多的一句话:“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夏商周断代工程要确定懿王元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在这十分简约的九个字中的“天再旦”这三个字。

“天再旦”这三个字从字面看,意谓“天亮了两次”,通俗一点说就是日食。

周懿王元年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根据这一线索,结合广义论,计算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确切时间,精确到分——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当时的日食,陕西一带可见,而“郑”是今天的陕西华县或凤翔。

1996年7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工作人员为验证加州理工结果,根据其数据推算下一次日食应该是1997年3月9日。

1997年3月9日,断代工程组收到60名工作人员从18个地点寄来的35份报告,该报告报告的都是同一个事情——“当时确实是天亮了,亮了之后又再黑下来,黑红黑红的,非常恐怖,然后天又亮了。”

日食发生了!

毫无疑问,周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

史书对周懿王记载不多,但记载的每一项都很重要,尤其是关于“天再旦”一事的记录,把中国有历史的记载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从这一点来说,周懿王还是对后世有功的。

公元前892年,在位八年的周懿王驾崩,周恭王弟弟姬辟方见太子姬燮无能,便自己继承王位,是为周孝王。

周懿王在位的时候,朝政难行,军令难施,王权不振,连封赏官员之时,都是懿王屈尊下顾,亲自宣读,使周朝的礼仪和贵族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叔叔姬辟更对这个无能的侄子感到寒心,各种决策都是拍大腿决定的,照这个情况发展,周穆王缔造的疆域恐怕迟早会被拍散。

周懿王驾崩后,朝中贵族们非常高兴,诸侯也非常的高兴,“于是携德”,扶持姬辟上位。

此时的周朝已是内忧外患、危如累卵,姬辟也想先接手周朝,鞠躬尽瘁几年,等把大周发展好一点,经得起折腾了,再把王位还给太子姬燮。

经过协商,太子姬燮无异议。比对被篡权而被杀的鲁幽公而言,能活着就好。

周孝王篡位没多久,犬戎也想来沾沾光,搞点纪念品回去,周孝王就命令申国国君申侯率六师伐戎,以雪周懿王时期犬戎兵临城下之仇,顺便转移下篡位引起的一些阶级矛盾。

申侯不想打,原因很简单——打不赢。当年周懿王三个师团加上各诸侯兵马才把犬戎赶出去,现在派一个师团去打犬戎,显然是寻开心。

不过申侯还是有办法的,他向周孝王提出一个可实行方案——和谈。

具体可操作理论是这样的:申侯的先祖娶了郦山氏之女,生的女儿嫁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