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卿所奏甚是,倒是朕顾忌朝廷脸面,考虑不周了,那就让御史台好好查查吧。沈畸,这事朕就交给你去办了。”赵佶脸上浮现出了笑意,这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自己本来想温水煮青蛙慢慢来的,既然有人自己递了把刀过来,那也只好勉为其难收下了。这老蔡一世精明,也免不了拉进来几个猪一样的队友啊。
现在的赵佶很多事情还处在两眼一摸黑的状况,只能边做边想,徐徐图之,就如蔡京,历史上曾数度浮沉起落,固然与赵佶本人有莫大关系,但蔡京此人党羽众多、势力广布,反弹无处不在,朝堂后宫皆有人在赵佶耳边随时吹风有关。
郑居中听皇帝这么一说,咯噔一下,回过神来,脸色哗的一下变得异常难看起来,心知此时这殿中不知有多少人正在咒骂自己,只是此时骑虎难下,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右相赵挺之慢慢吞吞走了出来,奏道:“陛下,蔡京之功过,非三言两语所能厘清,不如交由老臣与诸位大臣商议后再呈请拟诏吧。”
赵挺之这番话一说出来,郑居中登时松了口气,朝他投去感激的一瞥。倒是刘逵,看了一眼赵挺之,有些不忿。
赵佶将众人神色收入眼中,若有所思,摆了摆手,说道:“赵相所言,甚是稳妥,便依赵相所言。”
这个小小风波便这样过去了,赵挺之便又奏道:“陛下,今已至二月末,春试在即,若主考未有变动,那就择日开试了。”
自大宋立朝,太祖开宝六年正式立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科举制,英宗治平二年定制科举三年一次。
州试一般在第一年秋天举行,故称秋闱,省试在第二年二三月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
据赵佶所知,大宋科举制度算是比较完备的,考官回避制度、锁院制度、监察制度、考籍制度、阅卷制度等,虽挟抄、代笔等现象禁而不绝,总体上还算风平浪静,三试制后没有出过影响较大的考场舞弊案,更何况还有殿试,皇帝会亲自把关。
想到这里,便看着殿下说道:“礼部侍郎陈旸可在?”
陈旸便赶紧出列持着象笏俯身回道:“微臣在。”
“今春的省试便由你主考吧,你素有贤良方正之名,想必能公正持平,为朝廷优选良材,不要令朕失望。”赵佶想着这尚书是老蔡的人,陈旸这礼部侍郎是三年前因《乐书》进献宫廷,才被自己提上来的,临时换换想来更稳当些。
虽说主考早已锁院多日,但临时换主考的事也时常发生,大家倒也没多大反应,只是有些羡慕陈旸罢了。
“陛下放心,微臣自当尽心竭力,恪尽职守,定不负陛下所望。”陈旸也没料到皇帝会将这摊子事交给自己,这可是绝对的好差事,为什么呢?因为这届省试高中的人照例是要叫主考官一声老师,以门生自居的,而这些人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是要当官的,古代人不比现代,师生关系如父子,看得极重,所谓天地君亲师,这可是一大笔政治资源。太祖时便有严旨,所有及第考生不得管考官称师,或自谓门生,但这种关系一直事实存在。
“陈卿办事,朕还是放心的。”赵佶笑了笑,出言勉慰道。
议完春试,赵佶见赵挺之又要进奏,抢先说道:“赵相,昨日朕所言之事容朕再想想,日后再与你商议吧。元佑党人案,中书门下再仔细议下,若非作奸犯科、贪脏枉法之人,皆予平反,在世的由吏部酌情起复,去世的官复旧职,家属依例妥为安置。”
说到这里,看向杨戬,杨戬会意,唱道:“今日朝会到此为止,退朝。”
赵挺之与众臣恭送皇帝离开,众臣便一起过来向陈旸道贺,唯有刘逵与蔡京门下皆闷闷不乐,径自离殿去了。
赵佶下了朝,没有回福宁宫,去到文德殿,开始想事,这一想便直到晚膳时间,杨戬催了两次才起身回到福宁宫,传郑贵妃与王淑妃一起陪着用膳。
皇帝用膳规矩繁多,比如口不能言,菜不过三口之类,郑贵妃与王淑妃也不知道今天官家把自己二人叫来一起陪膳是何用意,闷着一肚子疑问用膳自然没什么食欲,浅尝辄止,倒是赵佶着实饿了,吃相都不雅起来。
用完膳,赵佶开口说道:“今晚便由你们姐妹二人侍寝吧。”郑王二妃一听,齐齐变了脸色。
郑贵妃说道:“官家如此提议,委实太过荒唐,恕臣妾不能应允。”王淑妃亦道:“请官家收回此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