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洪武二十五(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病逝;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秦王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己未,晋王朱棡病逝。儿子接连病逝,无论朱元璋是多么强悍的人,都难免心中悲凉。而燕王朱棣便成了最年长的皇子,再加上他常年征战,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日盛,让朱元璋略感安慰。
&ep;&ep;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ep;&ep;显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会对朱允炆继位构成威胁。
&ep;&ep;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病重的朱元璋昏睡的时间越来越长,整个人被病痛折磨的瘦骨嶙峋,脸色蜡黄,嘴唇发青,隐隐泛着死气。
&ep;&ep;偌大的寝殿空荡荡的,除了朱元璋,便只有守在他床边的太监。殿里焚着香,白色的烟飘飘渺渺,即便是最昂贵的龙涎香,也无法遮盖那股浓浓的掺杂着药味的怪异味道。
&ep;&ep;躺在床上的朱元璋突然咳了两声,紧接着越咳越厉害。侍候在一旁的太监连忙上前,将朱元璋的身体扶了起来,轻轻的为他拍着背,“皇上,皇上,您醒醒……传太医,快传太医!”
&ep;&ep;殿外的内侍听到动静,慌忙去请太医。
&ep;&ep;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止住了咳,悠悠醒转,低不可闻的说道:“传、太孙来见朕。”
&ep;&ep;太监再次扬声喊道:“皇上口谕。宣太孙殿下觐见!”
&ep;&ep;自朱元璋病重,朱允炆便搬到了距离朱元璋寝殿最近的宫殿,听闻朱元璋宣召,他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衫,急匆匆向寝殿赶来。
&ep;&ep;朱允炆不及通报,便冲进了寝殿,他自小便被朱元璋带在身边,对朱元璋的感情非同一般,如今看他缠绵病榻,心中悲痛,也难免忐忑不安。
&ep;&ep;朱允炆三两步来到床前,关切的问道:“皇爷爷,您醒了,可感觉好些?”
&ep;&ep;朱元璋自知命不久矣,如今也只是强撑着一口气,他精明了一辈子,岂会看不出朱允炆眼底的不安,可如今自己已经不能为他挡风遮雨,他必须独自撑起大明王朝。
&ep;&ep;“允炆,朕的身子已是强弩之末,今日召你来便是有几句话交代……”朱元璋说着喘了起来,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嗦。
&ep;&ep;朱允炆连忙伸手为其顺气,紧张的说道:“皇爷爷,您怎么样了?太医呢,怎么太医还未到?”
&ep;&ep;这时殿外传来匆匆的脚步声,“皇上,太医在外等候召见。”
&ep;&ep;朱允炆见朱元璋无法答话,连忙说道:“快让他进来!”
&ep;&ep;太医拎着医药箱,匆匆走了进来,刚想行礼,便听朱允炆说道:“免了,快给皇爷爷诊脉。”
&ep;&ep;太医上前,帮助朱元璋恢复平静,跪在床前为他诊脉。过了大约一刻钟,太医收回手,面露惶恐之色,畏畏缩缩的不敢开口。
&ep;&ep;不待他说话,朱元璋便开口道:“出去吧。”
&ep;&ep;“皇爷爷,您……”朱允炆心中的不安更甚。
&ep;&ep;太医如蒙大赦,躬身退出大殿。
&ep;&ep;“朕的身子心中有数,已是药石无灵,不必再麻烦了。”
&ep;&ep;朱允炆闻言不禁红了眼眶,说道:“皇爷爷不能丢下孙儿。”
&ep;&ep;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不舍,奈何天命如此,他拍了拍朱允炆的手背,说道:“允炆,你早已成年,不能再如孩童一般依赖别人,要担起振兴大明朝的重担。”
&ep;&ep;朱允炆忐忑的说道:“皇爷爷,孙儿惶恐。”
&ep;&ep;“你的才华不亚于懿文,唯一不足之处,便是性格略显软弱,日后定要改正。如今天下已定,万事皆欣欣向荣,朕已为你铺好了路,以后该如何走就看你了。”朱元璋虚弱的喘息着,接着说道:“你的诸多皇叔中,唯有燕王和宁王最为出色,朕深感欣慰,也为你担忧,如何做你定当三思而行。”
&ep;&ep;朱允炆连忙问道:“皇爷爷,孙儿该如何行事?”
&ep;&ep;“大、大明边患还需两人镇守……”朱元璋仰着头剧烈的喘息着,原本清明的眼睛变得浑浊,双手死死的扣着床上的被褥,形状十分骇人。
&ep;&ep;朱允炆被吓得跌坐在地上,恍然回神,极度惶恐的叫道:“太医,太医,快宣太医!”
&ep;&ep;“从……长……计议……”
&ep;&ep;慌张的朱允炆并没有听清朱元璋的最后一句话,待太医到时,已然为时已晚。
&ep;&ep;洪武三十一年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