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2();
read2(); 既然关系那么好,为何还要把他们打发出海?
朱棣沉默不言,但脸上的意思很明显。
朱大福来见朱棣本就是为交心的,自不会是搞那些虚无缥缈的猜心思的东西。
毕竟以他的道行,也很难是朱棣的对手。
“大明边疆有四叔这些年长的王爷镇守,像十六叔他们这些年纪小的,最终都只能是寻个一般之地,做个逍遥王爷,只要大明国祚不亡,他们后代子孙永享富贵并不难,但他们都是朱家子孙,又岂会甘于平庸,出海建功立业是他们的梦想。”
朱棣一言不发,只静静听着朱大福的絮叨。
“四叔或许是觉着,十六叔他们年纪小,追在侄儿屁股后面,是受了侄儿的熏陶,才会生起了这个梦想的,若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倒也不尽然,自认识他们起,侄儿的确在这方面对他们多有提及。
但那时候,侄儿并不知自己身份,之所以与他们说这些,除了为他们自身考虑,更多的还是为了大明所计,皇爷爷驱除鞑虏,恢复**,收被胡人蹂躏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建起大明江山实属不易,作为一普通人,侄儿也希望大明江山能绵延不倒,越是长久越好。
但皇爷爷对藩王的奉养之策用不了多久就将回成为拉跨大明财政的一座大山,四叔可仔细想想,就目前为止,皇爷爷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承继大统的,还剩下二十五个。
差不多二十年后,这二十五平均每人生五子都是少的,一百二十五个郡王都算少的,在二十年后又有多少,另外正统一脉,还要再分藩其子为王,四叔可想想,一百年后藩王郡王有多少,二百年后又有多少。
朝廷供养着这么多人,能收到手里的赋税又有多少,数百年后,还会兴起一大批新兴勋贵士绅,这些人会同藩王们一样成为和朝廷夺利的先锋力量,到时候,朝廷财政捉襟见肘那是必然。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趁着藩王们还有雄心壮志的时候,自己出去自谋生路,富不过三代,等到三代之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藩王们,要是再让他们出海谋出路,肯定要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朱棣在北平镇守多年,大明现在的基业他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对于大明,朱棣也是有感情的。
他当然也会希望,大明能够国富民强,国祚绵长。
就朱大福所言,的确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侄儿的话,四叔可以仔细考虑一下,这份海外舆图侄儿送与四叔了,在四叔府上叨扰多日实在不好意思,侄儿明日就启程回去了。”
该给朱棣看的东西,朱棣已经见识过了,再多停留也没什么意思了。
决定出海与否还得靠朱棣自己想明白,绝不是朱大福三言两语就能有效用的。
次日一早,朱大福早早启程回京。
朱高炽,朱高煦还有朱高燧三兄弟代表朱棣,一直把朱大福送出了城。
不管怎么说,朱大福身份摆在那里,朱棣好歹得尽了地主之谊的。
朱高炽温婉儒雅,对朱大福依依惜别,并不流于表面。
朱高煦就不一样了,大大咧咧,对朱大福的不舍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哥,你这么着急走,是不因昨晚的事情父王恼了你?”
昨晚的事情,朱棣若真恼,那也只会恼了朱高煦。
朱大福微微一笑,否认道:“四叔对我很好,我出了有些时日了,皇爷爷一直在催我回去外,我也确实有些想皇爷爷了。
你若是不舍我走,要不就跟我回京吧,皇爷爷那里,我去帮你解释。”
哪怕是藩王子弟进京,那都不能随随便便。
没有旨意,那可也说不过去。
朱高煦倒是有跟着朱大福学本事的心思,但一想到朱元璋吹胡子瞪眼的样子,当即打了退堂鼓。
“算了吧,皇爷爷不喜欢我,每次见我都像要吃了我似的,我还是不去他老人家面前晃悠,惹他不痛快了,我就在北平等着你吧。”
没什么大事的话,朱大福可也没什么出京的机会。
什么时候再见,那不过就是一句话了。
“随你,你若想要进京随时和我说,我去皇爷爷那里给你请旨,高炽,高遂,你们也一样,你们舅父不是就在京中吗,那里也是你们的家,想要进京随时和我说。”
天家无亲情,朱大福非常清楚,现在别看和朱高炽兄弟称兄道弟,若将来有朝一日,朱棣起兵靖难,他们三人对付起他来可是丝毫不会心慈手软的。
不过,以他的能力,应该是不会给朱棣靖难的机会吧?
从北平离开后,朱大福一路快马加鞭,直奔京师而去。
才到京师,还没进城门,便瞧见一老头子坐在城墙根的女墙之下眼巴巴的朝着远处张望。
而与此同时,那老头子也瞧到了朱大福。
本以为那老头子哪怕不会起身相迎,至少也会给他来上一个拥抱的。
哪里想到,那老头子瞧见他,竟扭脸就走,完无视了他。
这老头,年纪挺大心眼倒挺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