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安的张温。

能被孙权委任为正使,张温自然是很受孙权看重的。

论名声,张温不止是江东名士中的翘楚,就是在天下间,也有着不菲的声名。

而论口才与文化,自小聪慧且接受良好教育的张温,往往也令人有惊异的表现。

可被孙权寄托厚望的张温,坐在车舆中的他掀开车帘往外看去时,脸上却不时有着惊叹的神色浮现。

只见在张温的目光中,一片片刚刚开垦好的田野在阳光的照耀下,正散发着令人心喜的光彩。

而在那望之似无边际的广袤田野中,许多身穿褐衣的老农,正携带着家人在田间辛苦的播种着。

日光长久照射之下,难免让人感觉到炎热。

可哪怕脸上大汗淋漓,在张温的视线中,他也丝毫看不见田野间劳作的百姓脸上有着劳累的神色。

相反的是,几乎是每一位劳作的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然能佐证关中百姓幸福感的不只是他们脸上的笑容,还有朗朗天地间不时洋溢的祝愿丰收的歌谣。

随着越发朝着长安城接近,张温看到的却不止这些。

张温依稀能见到,在交叉纵横的田亩间,正不时有着一些精壮男子在奔走督促着。

那些精壮的男子都是身有残缺之人,可他们的脸上却有着在精锐士卒脸上才能见到的坚毅,这让张温意识到,这些人很可能是“三长”。

江东一直将糜旸视为头号大敌,故而凡是关于糜旸的一切举动,一向是东吴情报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身为江东重臣的张温,就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当初引发梁州动乱的“三长制”。

作为世家大族,张温本能地对“三长制”有着反感,在江东的时候,张温也不乏听到有友人讽刺糜旸的“三长制”乃是他谋权夺利的手段。

直接控制基层的三长,皆由残疾的汉军担任。

作为在汉军中有着无与伦比声望的糜旸来说,他不是可以正好借助这一举动,来让自己的权威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吗?

自以为看穿糜旸图谋的一众江东名士,皆曾嘲讽过糜旸的狼子野心。

但随着亲自进入关中,张温却能清楚的感知到,好似“三长制”并不是如传闻中的那般如洪水猛兽一般。

不然身为底层的百姓,又何以对三长的“斥责”脸上丝毫无畏惧之意?

张温不知道的是,在田垄间穿梭的三长并不是在斥责田野间劳作的百姓,而是在教导。

关中动乱多年,各地都有着数以万计的流民,在汉军入主长安后,诸葛亮便开始筹划起安置流民的事务。

流民多年逃难,田地对他们来说原本就是一种奢望,这导致许多年轻的流民,根本不懂得该如何劳作。

而当世又不是后世,当时的农作物产量是相当看重耕种者的经验与技巧的。

故而为了尽快培养年轻流民的耕种技巧,诸葛亮下令三长要日日在田野中教导。

三长官位再低,但好歹高低也是个官。

在以往的时候,官不害民就算好了,更何况会不避艰辛教导百姓呢?

这几乎是一件只会存在古书幻想中的事,没想到的是,今日却切实地发生在了张温的眼中。

聪慧的张温随着不断的观察,也很快的发现了这一点。

察觉到这一点后,张温一脸艳羡的同时,口中还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

因为张温这一刻也明白了,为何每位百姓脸上都会有着幸福的笑容,原因无非在于那实打实授田的“均田制”。

张温是在叹息,在汉朝蓬勃发展民生,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气象的时候,江东却依然处在纸醉金迷中,不明事理地抨击着大汉的“新政”。

车舆上不止有着张温,在张温的身旁还坐着一位名士。

这位名士是张温的副使,名周鲂。

虽说周鲂的名气比不上张温,但亦是江东一代近来声名鹊起的俊杰之一。

而孙权特地让周鲂担任张温的副使,原因在于周鲂相较于张温更为机警,能私下里为他完成一些事。

机警的周鲂见到张温矛盾的神态后,他的脸上已然开始浮现黑线。

他是不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了?

出于对张温这位正使的尊重,觉得可能误会了他的周鲂,不由得开口问道:

“张君因何叹息?”

听到周鲂的询问后,急需要向旁人宣泄心中想法的张温立即开口答道:

“早前就曾听过孔明公治世天下无双,今日一见关中民生,方知所言不虚也。

关中大战结束不过数月,孔明公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既安抚好躁动难安的流民,又开垦出大片荒芜的田地,如厮良政,足以与先贤比美。”

说完后,张温好似还意犹未尽,还想着再说些什么。

可就在张温即将开口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的周鲂忍不住说道:

“张慧恕,你不要忘了此番陛下派吾等前来,为的是什么!”

“你我临行之前,陛下握住我二人之手,多番叮嘱的又是什么!”

周鲂的连续两句反问,瞬间将张温噎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