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闻此消息,吴蔚只觉义愤填膺,若不是碍于宜王就在自己面前,定要失态。
即便努力克制,吴蔚也缓了片刻才恢复了冷静。
一直观察着宜王的吴蔚却突然开口道“你们惹出这么大的祸端,究竟有什么阴谋你知不知道你们所说的那份证据,将会给本王带来什么难道你就不怕本王杀了你么”
吴蔚感觉一阵堵心,她理解宜王作为古代上位者的心思,若是这样的人出现在故事里,大概会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可在现实中对上这样的人,吴蔚只感觉很心累。
吴蔚起身,朝宜王行了一礼,说道“殿下,与其对我这种无关痛痒的小人物用攻心计,还不如想想该如何应对不久后的变局。殿下,我在世人眼中已经是个死人了,之所以今日来找到殿下,是相信殿下能给梁朝的百姓带来太平。”
“哦这么说你在来之前已经笃定了本王会顺着你们的心意你又如何知道,本王能给百姓带来太平莫不是你真有预知的本事”
吴蔚自顾自地坐下,答道“殿下,我虽人微言轻,但辨别局势的能力还是具备的。斗胆问一句,就算殿下不反,当今的皇帝陛下真的会放过陛下吗皇帝与扶桑勾连多年,难道他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把柄落在扶桑人的手上周老先生是在泰州被朝廷的人抓走的,即便周老先生宁死不屈,不被屈打成招,殿下觉得皇帝会信吗宁错杀勿放过的道理,连我都知道。莫非殿下是想效仿平燕王老千岁延续新一代的皇室佳话可当今的皇帝是先帝吗他会如殿下的愿吗若是皇帝真对殿下放心,世子又何必入京自古权臣之子入宫伴读者常有,可远在边陲的藩王世子,一旦入了京,又有几个能有好下场的”
宜王面色微变,惯吴蔚的直白,说的他多少有些下不来台,但宜王又不得不承认,吴蔚的分析与自己一致。
见宜王不语,吴蔚继续说道“至于殿下所说的预知,绝无此事。若我真的有此等能耐,又怎么会把自己活成一个不能见天日的死人呢我之所以觉得殿下会给百姓带来太平,是建立在作为小人物的认知上的。殿下,其实天下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符合大统,符合礼法,德行过关,能让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太平的日子,那这个人在百姓的心中就是一位好皇帝。先帝唯有太子与四皇子两位嫡出的皇子,四皇子殁了,当今的皇帝又做出卖国肥己之事,德行已失,愧对百姓,愧对祖宗,那么最有资格波乱反正的人有两个,一位是当今的太子,另外一位就是殿下您了。当今皇帝所犯之事,非同小可,足够牵连太子也失信于天下。而您在先帝诸多皇子中,齿序行二,皇帝一家既然已经失德,殿下从礼法上便最有说服力。也唯有殿下站出来,挑起大梁,才能让其余蠢蠢欲动的藩王们心服口服,避免战争的面爆发。古往今来鲜有皇权的更迭能兵不血刃,我所谋求的,只是让百姓最大程度地免于战乱。”
这是吴蔚的真心话,也是吴蔚说服自己选择宜
王的原因之一。
宜王勾了勾嘴角,放松了态度问道“在你心里,本王难道只是在礼法和齿序上占了些优势”
吴蔚终是忍不住抬起目光扫了宜王一眼,这一刻吴蔚是多想给宜王文背诵一遍沁园春雪啊
作为一个受过蓝星现代教育的人,作为一个有机会通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有了足够的对比,宜王在吴蔚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明君雄主。
若他真有那两把刷子,就不会沦为藩王,若他真的如他自我感觉那般良好,面对一个当头砸下的良机,更不会在这儿跟自己婆婆妈妈。
在吴蔚看来,宜王不过是矬子里面拔大个罢了,可话说回来了,即便是在蓝星,千古明君也不过一首歌谣就能道罢唱完。
吴蔚不着痕迹地整理了心情,“真诚”地说道“殿下怎可如此妄自菲薄殿下之雄才大略,自有后人评说。依我之拙见,殿下的心胸只宽广,实乃世间罕有,更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泰州在殿下的治理之下,井井有条,一派繁荣,我相信殿下定能给梁朝的百姓带来太平盛世。”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果然在听完吴蔚的“赞美”之后,宜王的脸色彻底转晴,双目炯炯。
宜王点了点头,赞道“东方瑞说的不错,你的确是个心有傲骨,眼光独到的。”
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后,吴蔚和宜王又聊了一会儿,但究竟是“造反”还是“清君侧”宜王并没有明确表态,吴蔚看得出宜王无意对自己透露太多细节,而她正好乐得清闲。
主动提出了让“梅兰竹菊”和周环襄回宜王府,并力荐了东方瑞和高宁雪二人,这两个人不论吴蔚推荐与否,宜王也是一定会用的。
平燕王老千岁历经三朝,底蕴深不可测,作为本朝年纪最长的宗亲,在朝臣们心中的分量不轻,而以平燕王老千岁的年纪,让他直接参与其中显然不切合实际,高宁雪自然就成了平燕王府的“代言人”。
若是宜王真的能夺得大统,明镜司的悬案也就迎刃而解了,东方瑞岂有错过之理
吴蔚又恭维了宜王两句,请了辞,出来的时候外面的天都快亮了,这次宜王府的人并没有将吴蔚蒙翻,而是将她带到了一处角门,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