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再生于明初九桃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谨刘璎父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刘璎叙说了向海岛发展的原因,主要的还是为了避祸。同时也希望以另一种方式解决大陆缺粮的问题。

他父亲刘谨说:“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土地肥沃,百姓勤劳,只要好好的耕作,定能丰衣足食,哪里还要蛮夷的粮食呢?”

刘璎说:“父亲说的对呀,中国地大物博,如果北方遭灾还有南方,除了江浙的鱼米之乡还有富庶的川蜀平原,天灾总是局部的,一般不至于吃不饱饭。可历史上,但凡饥荒,大多是人祸。这天下的士子明白人也很多,可是谁又能做的了官府的主呢?咱刘家也一样,无法扭转官府的荒唐。我假如说:如果出现了饥荒,又假如我们能从海外大量地输入粮食,能不能扭转局面,拯救黎民众生呢?就拿眼下来说,江浙一带的稻米已经是每一石一两五钱银子了。北方的苦寒之地怕是要二两银子也不止。此时如果有大批的粮食输入,是不是可以平抑粮价,避免饥荒,少饿死人呢?”

刘谨问道:“这大陆上有天灾人祸,闹饥荒,难道海外就是太平盛世啦?海外就没有天灾吗?”

对此,刘璎不大好解释,因为这一世的刘璎跟着廖凯只去过吕宋(菲律宾),见识有限。如果他说的太多,就会引起怀疑:你怎么知道的?这是很难回答的。

实际上南洋地区现在也不怎么样,还处于极端落后的史前部落状态,从事农耕的是少数华人。但是到了现代,那里的气候等自然环境就体现出适于农耕的特点,在现代里南洋地区好几个国家都是农产品出口国。

现在唯一能显露出潜力的是印度次大陆。可以看看历史,印度次大陆可曾有缺粮的饥荒吗?没有!他们那儿也有天灾,也有战乱人祸,可就是不缺粮食。这是自然条件所赐。

其实中国还有一个大粮仓,现在还荒芜在那里,那就是东北的辽河平原、松花江平原和黑龙江流域,那里的土地肥的流油,是全球仅有的两块富饶的黑土地之一。说是全球的两个,那另一个在乌克兰,乌克兰是欧洲的粮仓。

此时中国的皇权还没有伸延到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还是荒原,并且被看做“苦寒之地”,被发配的罪犯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这些话题都没法说,刘璎是这样回答的:“父亲,海外的地域也很大,大大小小的国家也很多,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我们想买粮食就总能买到。展七雄这一次出海不是从高丽国买回来很多稻谷吗?”

刘谨说道:“如果真你所说,这还真的是个办法,用海外的粮食来解中国的饥荒。但是也有一件事情要注意,那就是谷贱伤农。如果粮价过低,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不值钱,那么除了他们自己吃的,多余的粮食卖不出价钱。就比如咱刘家,从庄户收上来的粮食卖出去是咱家的一项重要收入,如果卖不出价钱,那以后谁还愿意种粮食呢?”

刘璎心中也是赞叹,古代的士绅见识也不低,也懂得经济学,“谷贱伤农”就是很好的农业经济理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地主士绅阶层,也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大多数是靠土地吃饭的,如果粮价过低,受打击的首先是这些人。

刘璎说:“父亲说的道理很深刻,这的确是需要注意的。外面的粮价高还好办,赔本的买卖谁也不做,外面的粮食也就进不来,除非特殊品种卖高价。如果外面粮食价格很低,咱们出售的时候就要提价。总之不宜价格过低,不是眼睛盯着牟利,而是要保护种粮的农民。”

刘谨说:“世事复杂,如果遇到欺行霸市的,阻碍你的粮食生意你打算怎么办?”

刘璎答道:“民间百态并不为奇,尽量的躲避就是了,实在躲不开也尽量的和平解决,轻易不能动武。因为民间的事往往会牵扯到官府,跟官府斗容易把事情搞大,不好收拾。但是有一个限度,如果官府想绝了我的这条路,那就无可选择,只能动武了。现在我当然没这个能力,相信若干年后我们并不会畏惧官府。”

刘谨听了这样的话,感觉有些不安,他说:“官府中不乏奸妄小人,可是俗话说:民不与官斗,这话还是有道理的。纵然你有武力也不能与官府斗啊?”

刘璎答道:“我同意父亲的说法,其实不用动武的办法很多。比如可以找人说清,行贿收买,也可以躲开。比如说在福州的地面上货物进不去,我们可以转去浙江,甚至山东、河北。只要粮食进入了大陆,它自己就会四处流通。可是动武的手段一定要有,是万不得已之策。”

说到此,刘谨的心里才稍稍的放宽,看来他的儿子还不是好斗之人。他是怕给家族惹来祸端,如果官府把刘家当成海盗对付那可就麻烦大了,一个家族怎么能跟朝廷斗呢?

其实有一个问题刘谨不会知道的,那就是明朝的中后期遇到了地球气候的异常,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时期”,在明朝的初年,气候一直也不怎么好。特别严重的时候,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气温异常的低,并且灾害频繁,大旱大涝交替出现,造成连续多年的大饥荒。这也是明朝这个朝代没有一个明确的繁荣盛世时期的原因。这些灾害最终都落实到缺粮和饥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