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八路诸侯讨董,声势浩大,最后却虎头蛇尾,草草了事。

犹如六国伐秦,在函谷月余而不得入,最终不得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各路诸侯,在洛阳城下秀了一圈肌肉,心满意足的返回领地,开始争权夺利。

明眼人都看到大汉要亡,赶紧回去抢地盘去。虽然朝廷很快重立皇帝,可是人心散了还能聚回来吗?各个地方到手的利益还有人愿意吐出去吗?除非能在武力上将其征服,把他们一个一个按在地上摩擦、摩擦,让各路诸侯跪在地上唱征服,才能把权力收回朝廷。

可是朝廷现在有心无力。

当然曹操和袁绍没有回去,朝廷的事情还需要众人合议。

袁家是四世三公,袁绍的叔父袁隗是当朝太傅,朝事绕不过袁家,再说朝廷现在运转的费用,还的依靠袁家调度。

袁绍是袁家的后起之秀,统领先登营,当然要参与。

曹操现在手握兵权,西园军,曹家军都是防卫洛阳的重要力量。朝廷现在也不敢让袁家一家独大,需要曹操制衡袁家。

所以曹操也得留下。

而丁原在朝中并无根基,并州又不是铁板一块。身为并州的刺史还要防范边患,不可在中央久留。在先登营、虎豹骑虎视眈眈的威胁下,丁原只得率部返回并州。

国不可一日无主,少帝西去长安,朝廷眼看迎回少帝事不可为,当机立断的重立新帝,稳定人心。反正皇帝玉玺和执政班底都在洛阳,再立一个皇帝就是了,少帝不要了。

刘虞、曹操、袁绍、刘备等重臣联合上奏太后,请灵帝次子刘协登基,维持汉家颜面,稳定朝廷秩序。

何太后准奏。

不到十岁的陈留王刘协登上帝位,即为汉献帝,改年号为初平。

献帝年幼,太后主政。

何氏外戚在之前的宫廷闹剧中已经丧失已尽,太后不得不重用汉室宗亲。刘表,刘焉(刘璋之父)趁机成为一方大员,一个牧荆州,一个牧益州。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一支重要的力量,官拜执金吾(就是丁原之前的职位),统领禁军和洛阳城防。同样是执金吾,刘备的权力比丁原大多了。

袁绍领车骑将军,曹操领骠骑将军相互制衡。

中枢的势力也被洛阳其他的世家瓜分完毕。

董卓也在长安拥立少帝和洛阳的献帝争名分,自称相国,大肆的封赏了西凉的众将士。西凉军跟了董卓那么久,不封赏是不行了。弄不还,会兵变的。

献帝在东都洛阳发号施令,少帝在西都称王称霸,都想在道义上压倒对方,可是又不得不无视对方的存在。这有这样,才能无所顾忌的向国下达圣旨。

天下进入双帝并立的时代。

经常是献帝发一份旨意,少帝也会发一份;少帝发一份旨意,献帝也会否掉,再发一份。二帝经常是对着干,谁也奈何不得谁。

做现代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领导可以有很多个下属,但是一个下属千万不能有两个领导。这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下属无所适从。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带一块手表,一看就知道时间。如果带两块,如果时间一样还好说,如果不一样,以那一块为准。

佛教的《百喻经》中也说,一条双头蛇,左头想要相左游,右头想要向右游,无法行走,结果掉到油锅里烫死了。

各地各官府也是类似的情况,经常性的同时接到少帝和献帝不同的旨意。一个要运粮到长安,一个要运粮都洛阳,弄得地方官员苦不堪言。算了,我们的粮食都还不够吃,还给你们运,想得美。把圣旨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朝廷现在可管不到这里。

各地纷纷独各自为政,不再理会二帝的圣旨,大汉朝廷名存实亡了。

刘备为人也圆滑,现在有掌控着洛阳的治安和城防,整日游走于王公大臣,高门权贵之间。又到处借着卢植弟子的身份,结交文人。

卢植对这位听过自己讲学的刘备,也有些无奈。自己不记得讲学事有这么一号学生,既然对方说是自己的学生,那应该是听过自己开课。当初在幽州手下的学生不少,本着为乡里做贡献的目的,来者不拒。

卢植半推半就的认下这个学生。

这个学生可是个人才,才到洛阳不足一个月,就拉拢了一大批的大臣支持。不过刘备是献帝的皇叔,为了大汉朝廷,刘备即使借用卢植的名声招摇撞骗也没什么。卢植还是很大度的人,对汉室也很忠心。

曹操和袁绍在洛阳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可是刘备没有,虽然名义上掌握这禁军。那也只是名义上的,洛阳的禁军,构成复杂,大多为世家弟子。平日里听刘备调遣就算吧,如果胆敢依靠洛阳的守军,危害家族利益,恐怕掉脑袋的就是刘备自己。

刘备也深知这一点。就非常想组建自己的班底,在中央没有可以听于自己的嫡系那就是在刀尖上行走,火圈里跳舞,说不了什么时候就成炮灰了。

刘备就看上了在洛阳同样没有根基的关羽。

关羽这个人好,武功高强,勇冠三军,没有私心。而且没有政治根基,易于控制。靠着周义的面子,关羽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