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元年(公元209年),一场世纪大瘟疫再次爆发了,百姓们将它叫做“伤寒”。朝廷不断接到各地大量疫情奏报,有的村庄人口几乎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急忙上报朝廷。
这些患者往往高烧喘息,气短而绝。发病急、死亡率高,身上有血斑。
其实瘟疫横行不是在这一年才突然出现的,而是伴随整个建安年间的流行病,只是在这一年集中大爆发。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瘟疫大流行,魏、晋、吴三国都不约而同的停止战争,开始集中精力防控这场瘟疫。
李应在长安城中,焦急的踱着步子,底下群臣一个个唉声叹气,连续四、五天的朝会始终研究不出防控瘟疫的有效方法。
贾诩思忖再三,还是上前说道:“如今之际,瘟疫横行,臣看只能将患病之人集中关押,阻断瘟疫传播通道,还要发出政令,严禁百姓集会,各地分区严控。如此或许可以防控住瘟疫传播。”
蔡邕闻言,说道:“若像文和所说,那些患病之人岂不是只能等死了。”
张文向前说道:“那总比所有人都死在瘟疫之下要强吧。”
蔡邕还没开口,法正向前说道:“陛下,瘟疫横行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今年大规模爆发,臣看一定事出有因,应当查清传播源头。从源头上扑灭瘟疫。”
蔡邕闻言说道:“孝直说的在理,臣也以为应当如此。”
马良闻言说道:“臣以为应当集结国名医,集中诊治,破解瘟疫,方才是上策。”
陈宫、李平(李严后改名李平)、董和、秦宓等文武百官各持己见。
李应怒喝:“好了,朕已经决定了,此事不能再拖了。即日起,办三件事:第一,各级官府立即在个郡县设置隔离所,用来安置患病之人,此事严令执行,贾诩权负责;第二,招募国范围内所有药师到长安集结,由官府按照轻重缓急分配人手支援各地,此事由张文负责;第三,设立御史台,下辖九道巡查御史,巡查国防疫实施,此事由法正负责。另外再拨出二十万两黄金,五十万石粮草作为此次防疫储备。务必要在年底之前遏制住瘟疫传播,让百姓过上一个安定、祥和的新年。”
“诺。”众人纷纷领命而去。
朝会之后,李应回到张霞寝宫。张霞得知李应到来,于是赶紧命御膳房准备吃的。
不一会,六菜一汤就上齐了。李应拿起筷子,踌躇片刻,而后又将筷子放下。
张霞见此,问道:“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李应叹息一声,说道:“朕刚刚建国,就遇到了瘟疫大流行,眼下国各地紧急送来奏章,有的县城已经十室九空,你说朕如何还能吃的下饭。”
张霞闻言,说道:“臣妾倒是听说过瘟疫流行之事,不过没想到已经这么严重了,朝堂之事,臣妾不便多嘴。只是公父、公婆还在陇西,是不是接到长安来避一避。”
李应闻言,猛地一拍脑袋说道:“是啊,朕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朕明日就派人去接父亲、母亲,这一次说什么也得把他们二老接来。”
张霞见此说道:“陛下还是先吃饱肚子吧,不然自己饿垮了,还怎么处理朝堂大事。”
李应闻言,拿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张霞见此说道:“慢点吃,又没人和你抢,哎,你这军营养成的狼吞虎咽的毛病啥时候能改掉。哪有个帝王之相。”
李应冲着张霞笑了笑说道:“嘿嘿,又不是在朝堂上,端着那么累干啥。”
张霞掩嘴噗嗤笑出了声来,随后又一本正经的说道:“你一会吃完了,去琰儿妹妹那去过夜,这么久没见了,不能老是臣妾霸占着你。”
李应闻言,放下筷子,抹了抹嘴,又端起汤水喝掉,之后说道:“你这是要撵朕走啊,这么久没见,你不想朕啊!”
“不想。”张霞口不应心的说道。
李应闻言,好笑的看着张霞说道:“你不想朕,朕想你还不行。今晚哪也不去了,就在这过夜了。”
……
一个月后,国的疫情终于有所好转,在各地官府的坚定贯彻下,除了个别地方还有少部分瘟疫外,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控制。李应不由得感叹,还好是在人员流通量不大的古代,要是放到现代,一个月是断断难以控制住瘟疫流行的。
这一日,马良急忙来见李应说道:“陛下,臣已经查清了,此次瘟疫大流行是由牲畜身上传播给人的,臣请命将所有患病的牲畜宰杀焚烧,另外因瘟疫致死的百姓尸首也应该部采取火葬,这是臣拟定的奏章。”
李应接过奏章看了一眼,而后递给马良说道:“你即可将奏章报给贾诩,由他拟定具体事宜,而后让他报给法正审核之后,再交给朕御批,朕会让张文立即实施。”
马良闻言,说道:“诺。”
此次突发事件,让李应觉察到原有的行政体系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个国家急需一整套新的行政体系。不然像这种朝堂之上叽叽喳喳,却始终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现象还会困扰李应。可是要对旧的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又在哪呢?
却在此时,张绣来到李应身边,拱手说道:“陛下,石宽将军护送太皇、太后回到长安,如今已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