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体明从城步回来后,大感震惊。一个汉人稀少、山民众多的小县城,活力竟然胜过府城。
城步县城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展现出笑意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当下大多数平民那种麻木求生的死气。
一个小小的县城,衣物产量大到车载船运,农具精美却价格低廉,稀有毛皮随便摆在大街上叫卖。
看城外的茅坪镇码头,车来船往,络绎不绝,均是负重前行。每天得进出多少货物呀。
好一片繁华盛世!
回到武冈,李体明心甘情愿的朝朱顺明鞠躬道歉:“公有大才,吾远不及矣。吾愿拜公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望公赐教。”
对于折服李体明,朱顺明也很高兴。随着他地盘的扩大,高端行政人才急缺。李体明有学识、有理想、识时务,再加上他知州的身份,对朱顺明来说太及时了。
李体明仔细研究朱顺明发布的几份通告,琢磨出了朱顺明的施政特点。
一是平等。规章律法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没有特例,清贵如岷王也必须遵循律法。
二是依法行事。律法没有禁止的事情都可行。譬如商人罢市,换做其他手握重兵之人,说不定就是抓人封店货物充公,严重者人头落地。但朱顺明没有。
朱顺明亲口说过“罢市合法囤货合法高价合法,市场竞争而已。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调节”。
颇有点无为而治的感觉。
………………
武冈州交给李体明,朱顺明回到了玖安镇。
玖安镇是他的大本营,是他事业的发动机,是他最后的底线。因此,玖安镇的重要性一点不因为地盘的扩大而降低,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武器研发、技术研发、农业拓展、政策制定、军事行动策划……凡是朱顺明认为的黑科技、绝密文件都放在玖安镇。这个得天独厚的高地是朱顺明横行的底气所在。
他赶回玖安镇,是因为农时到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个天大的问题。隐忍的汉人只要有饭吃,就会安贫乐道甘受统治;一旦没得口粮,汉人爆发出来的破坏力也是惊人的。
崇祯四年,朱老爷子开垦的农庄产量很低,朱顺明放出大话,要将农庄变成江南模式。
朱顺明对农事确实很在行,尤其是种植水稻和循环种养殖。
毕竟他在城步这个地方待过好几年,一步步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对当地农事农时很熟悉。
朱老爷子开垦的荒地在玖安镇城外,沿着溪水开垦,都插上了沙棘,围城农庄。
朱顺明早在冬荒时就因地制宜,在半山腰上盖了几栋标准猪圈,用来养猪;山顶种满桃树李树之类的果树,果树下打算养鸡;靠近河边有几个棚子,是让鸭子休息产蛋的地方;挨近猪圈还挖了一口大池塘,池塘用来养鱼,同时方便养猪用水。
农田边上还有一排暖房,朱顺明特意盖的育秧室,建有夹层,可以生火加热。
育秧室建得很大,不仅能满足农庄自己的秧苗需求,还能对外出售。
看着朱顺明将自己的农庄弄得大变样,朱老爷子有些傻眼。农田还能这样弄?想想确实有道理,种植养殖弄一起,是可以互补。牲畜吃草,不用养殖成本,拉的屎尿可以肥田,增产增收,多妙。
只是那个育秧室朱老爷子看不懂。庄稼还要住房子?把种子往地里一撒不就完了吗?
待到朱顺明知道朱老爷子种田只是将稻谷种子撒在地里,如同种麦子一样种时,有些啼笑皆非。
“你招募的农技员没跟你说过要育秧插秧吗?”
“好像说过,”朱老爷子回忆道:“那个老周说过一次,被我骂了一顿。我想拔出来再插回去,岂不是多此一举?好好的禾苗不被拔死了?”
朱老爷子有些不好意思。亏他自诩种地老把式,一到南方,就闹出这么大个笑话。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庄稼一枝花,靠粪当家。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积肥是增产高产的最直接的方法。
为了获得充足合适的肥料,朱顺明建了两个积肥建筑,一个化粪池,一个积肥塔。
化粪池建在猪圈下方,同猪圈排泄物有管道连通。化粪池产生的沼液用来追肥和杀虫。.
积肥塔是沤肥用的。直径一丈、高三丈的空心塔,三面堆土成坡,方便上下。下方开一小门,用于取肥。
将河泥、枯枝败叶、绿草、人畜粪尿等从上方倒入,等待自然发酵沤熟,从下方小门取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沤肥的肥料用来充当底肥,能极大增加农作物的抵抗力和产量。
“儿呀,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朱老爷子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农庄还没有产出,但看朱顺明的布置、建设,产出不会少。
只是这样的农庄建设,投入实在太大,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了。
朱顺明笑笑,道:“江南早就有这种循环种养殖的桑基鱼塘模式,只是北方不常见而已。咱们宝庆府没有养蚕的习惯,不然丝绸可是挣钱的好买卖,关键能让不少妇人就业。”
待到四月初,育秧室的禾苗有近尺高,气温回暖,可以插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